讓我們拭目以待——評《新宋》(1 / 2)

(小刀)

我很喜歡《新宋》,如果看到書店裏有賣實體書的我肯定會買一本,哪怕其中的內容和網絡版一模一樣也沒關係——就當是給作者的支持吧。不過呢……江湖上有言道:“不罵兩句作者,怎能顯出評論者的水平!”唉……江湖陋習,我也不能免俗,怎麼著也要先使勁兒抓幾個BUG顯擺一下:

石越身為一個現代曆史係畢業的青年,出於不可知的原因回到了北宋。身為二十一世紀的曆史係學生,一瞬間失去了自己的所有,卻來到了自己所研究的年代,得失之間,內心想必五味雜陳感慨萬千。這要是換上一位文筆細膩的作者,就算不七情上臉,怎麼著也要搞個意識流什麼的造點氣氛。然在故事的開篇,除了幹巴巴的“精神崩潰”這四個字以外,我們看到的卻是石越閑庭信步一般的走進了汴梁走進了北宋。唉,如果再把大雪天改成旭日春風,這就能成為一次完美的郊遊了。

可能作者太急於開始這場“更新宋朝”的遊戲,因此對石越的現代身份、背景都簡略到幾乎敷衍的地步。其實這能花多少筆墨呢?隻要通過點滴的回憶和感慨,寥寥數筆見縫插針,就能逐漸交代清楚。當然,如果這隻是一篇“如何改變北宋曆史”的論文,交待石越的現代身份的確是沒有必要的,因為石越僅僅是個符號而已。但這畢竟是一部小說,石越是小說的主角,他的成長背景直接關係到他的世界觀曆史觀,直接影響著他在宋朝的政治傾向感情波動。當他遇到挫折受到壓力的時候,午夜夢回,翻出自己暗暗收藏的“現代遺物”,想起自己的父母、師長、朋友乃至曾經的愛侶,心中會作何感想呢?如此刻畫主角的大好機會就這麼錯過,真是讓人扼腕!

還有托夢救災那一段,即便把這解釋為石越倉促之下想出的拙劣招數,處理得也實在不夠圓滿。細節姑且不談,光是這件事的起因就很成問題——石越為什麼要主動提出這件事呢?不要忘了,石越並不是真的聖人。這件事從政治上無論怎麼看,都是弊大於利,得到的那麼點神聖光環,代價還是以後永無休止的猜忌。不要說什麼“石越是現代人所以能以人為本”雲雲,這純粹是高估了現代人的道德水準。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是個現代社會的政治家,當他做一件事就可能配上自己的前程、聲譽乃至身家性命的時候,當他不做這件事,不僅不會受到任何指責還能獲取大量的政治利益的時候,他還會去做嗎?回想一下各國現代史,這樣做的能有幾人?即便這數目不是零,至少也是個相當低的比例吧?那麼假如麵對這種選擇的不是政治家,而是你我周圍所熟悉的普通人,能有多高的比例呢?至少,會相當的猶豫吧?但是我們沒有在主角身上看到這種猶豫,我們看到的隻是閑聊中一時興起張口就說。可惜,高潮就這麼錯過了,作者完全可以提前幾章就開始這種猶豫的鋪墊,讓讀者看著石越在這個問題上猶豫掙紮難以取舍,最後因承受不住壓力脫口而出。

當然,我說的這幾點,都是針對網絡版而言,如果實體書改過來了,自然皆大歡喜——但我對此能否實現深感懷疑。除非是初學者,否則一個作者的強項和弱項幾乎是很難改變的,改變的隻是揚長避短的技巧而已。

然而一部作品,隻要有一個足夠耀眼的閃光點,耀眼到讓其它所有的缺點都被人無視,就足以成為一部傑作了。

《新宋》就是這樣一部傑作。

網絡上回到過去改變曆史的作品很多,偏偏《新宋》這麼特殊:

很多人都想在疾風驟雨的亂世中改變曆史,偏偏《新宋》選擇了治世。

很多人都相信中國古代的王朝必然是專製暴虐黑暗的,偏偏《新宋》指出不是每個朝代都那麼水深火熱。

很多人都興衝衝的跑去和曆史上的名將一決雌雄,偏偏石越要和古代名臣大儒進行思想上的交鋒和交流。

很多人喜歡用科技和武力獲得生殺予奪的權力,偏偏石越運用的是新儒學思想,爭奪的是思想界的寶座。

很多人相信隻有暴力和流血才能創造一個理想的世界,偏偏《新宋》嚐試用人文啟蒙與溫和的改革來挑戰曆史。

很多人都讚同《新宋》的觀點,但是卻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寫不出這樣的作品。100個寫手裏麵,有80個都能寫出一場伏屍百萬的戰爭,有99個都能樂滋滋的告訴古人地球是圓的蒸氣能頂開水壺蓋;卻沒幾個人能知道《論語新解》這樣的東東,也沒幾個人知道程顥、程頤有什麼區別甚至到底是什麼人。

《新宋》和大部分改變曆史小說的區別,就象是中國古代政治理論中“王道”與“霸道”的區別。而自從1848年以來,中國內部大部分的思想交鋒政治博弈,都源於全體中國人在改良與革命、溫和與激進之間分歧和爭論。是選擇疾風暴雨的暴力革命?還是選擇溫和緩慢的改良啟蒙?這實在是個艱難的選擇,直到現在,也很難說這兩種選擇誰勝誰負。隻不過由於曆史的原因,我們的教科書更傾向於暴力和流血的革命,更喜歡用階級鬥爭式的眼光看待曆史看待政治看待文化。很多人也許政治觀點不同,卻不知不覺地沿用了這種思維方式,以為世界就是這樣的世界曆史就是這樣的曆史,殊不知曆史學界早已對此進行了反思和揚棄。新宋最大的價值,就是一部“曆史科普讀物”,告訴讀者世界並非一成不變、曆史絕非如此簡單生硬、暴力和流血並非那麼有效、思想與文化也不是那麼蒼白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