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莫等閑,且將心血付流年(3)(2 / 3)

蔡:“文壇劍戟”為《山西文學》的靈魂欄目,對這個欄目是如何定位和組稿的?有人說,這個欄目目前開始平庸,文章水平參差不齊,批評精神不夠徹底,太報章文體,刊物文體的嚴肅性被削弱了。對重大主題重要話題不敢發言,或者滯後發言。對於這樣的批評,您如何看待?

韓:

確實是這樣的。主要責任不在我們,而在來稿。有了好稿子發好稿子,沒有好稿子,湊合著也要發,這是固定欄目的弊病。至於說對重大主題、重要話題不敢發言,或者說滯後發言,我從沒有這個考慮。刊物不同於報紙,出版周期長,有些即時性的話題,稿子來了,熱勁兒也過去了。我們更願意做些首創的批評,比如前些時對唐弢的批評,尤其是最近對黃裳的批評,一連發表了十幾篇文章。這,其他刊物怕難做到吧。

蔡:有這樣的聲音:《山西文學》的形式跟不上內容,不專業的形式限製內容的張力。欄目設置太多大文化,給讀者帶來混亂,難解其意。另外,在質量上,極不平衡,一期之中及期與期之間,文章的思想、文采、品位往往忽高忽低,魚龍混雜。對於這些聲音,您又是如何看待?

韓:

不專業的形式,大概是指我們的刊本、紙張、封麵設計吧。沒辦法,除了封麵設計,刊本、紙張都受資金的限製。就是封麵,也是花了錢請北京的人做的。我們是個沒有固定財政經費的刊物,做不起奢侈的事。至於質量忽高忽低,極不平衡,確實是這樣的。沒辦法,我們隻能編稿子,不能寫稿子。有時候實在沒辦法了,隻好用我的稿子。有人說刊物用主編的稿子多了,不合職業道德,這是把刊物當成飯店了,服務員不能吃給顧客做的飯。得看是什麼刊物,什麼主編,發表的是什麼文章。

蔡:不久前,《山西文學》傑出作家、優秀作家頒獎慶典在太原隆重舉行,來自全國的二十五位作家獲獎。此頒獎慶典的初衷是什麼?作家的獲獎依據又是什麼?其中,對“傑出作家”和“優秀作家”是如何界定的?

韓:

我們刊物稿費甚低,對那些長期以來支持刊物,為刊物寫稿的作家,總覺得有所虧欠。給個大點的名分,也算是一種補償吧。獲獎的依據是在刊物發的好作品的多少,多的是“傑出作家”,少的是“優秀作家”。好的標準是我們定的,主要由我來掌握。比如《選舉之歌》和《中國,我和你一起反思》兩詩,尤其是前者,雖然給刊物帶來許多麻煩,我們還是把兩詩的作者王輝先生評為優秀作家。

關於文學期刊

蔡:專家指出,省級文學刊物沒有政府現金的支持,一天也活不下去。隨便調查一個省級文學刊物,其發行量常常是千冊左右。對於當前的窘境,您認為,省級文學刊物該如何應對?

韓:

省級文學刊物沒有政府的現金支持,一天也活不下去,這話是對的。因為省級文學刊物負有培養地方作者的任務,也就是說,不是很好的稿子,也得發表。而讀者不負有培養作家的任務,誰也不會這麼想,噢,人家是培養作家的,咱訂上一份吧。傻子才會這麼想。麵對這樣的處境,隻有兩個辦法,一是,繼續給錢,繼續這麼不死不活地辦下去。二是不給錢了,也別管了,讓人家按市場規律辦事,按社會規律辦事,後一點比前一點更重要。什麼意思就不必明說了。可是,第二條肯定做不到,主管部門先就不依,那就隻能這麼不死不活地辦下去了。意義還是有的,就是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山西文學》是特例,沒有普適性意義。

蔡:《山東文學》主編畢四海認為,純文學刊物無法走向市場,一是沒有經營能力,二是沒有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如果走市場,沒有辦法保證刊物高雅文學的陣地。同樣作為一家省純文學期刊主編的您,對此,是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