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就是這樣,在詼諧的談笑中,曲折不露地發泄自己心中的不平怨氣,忍耐艱難的遭遇,堅定自己的信心,什麼樣的環境也淹沒不了他的智慧和才華。
蘇東坡性格直爽,才思敏捷。他自己曾經說過:“我心裏有什麼話,就非說出來不可,正像飯裏有隻蒼蠅,非吐出來不可一樣。”正因為這樣,他經常在眾人麵前,現編故事現說出來,以發泄心中的義憤不平之氣。
烏台詩案中,他被朝廷從湖州太守任上逮捕,押到汴京的大牢裏,備受獄吏們的摧殘淩辱。出獄後,曾到山東任登州知州,不久調回汴京任禮部員外郎。有一天,他偶然遇見了當年迫害他的獄吏。獄吏惶惶不安,當年那股橫暴之氣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蘇東坡看著他誠惶誠恐的窘態,又好像吃了一隻蒼蠅,非吐不可,於是,當場給大家編了一個故事:
一條毒蛇咬死了人,閻羅王判處它賠命。它苦苦哀求閻羅王:“我有罪,也有功,請將功折罪,饒我一條命吧!”閻羅王說:“你有啥功勞?”毒蛇說:“我肚裏有蛇黃,可以治病,已經治好幾個人的病了。”閻羅王一查,確有其事,便赦免了它。
過了不久,一頭牛因為用角抵死了人,也被捉來,要判死刑。牛申辯說:“我有牛黃,包治百病,請允許我也將功折罪。”閻羅王照例也赦了它的死罪。正在這時,幾個小鬼捆了一個長相凶惡的人送來,說此人作惡多端,蓄意殺人,請閻羅王處置。閻羅王說:“殺人償命,法理不容,押下去斬首!”那人不服氣,大喊:“我也有黃,我也有黃呀!請讓我也將功折罪呀。”閻王大怒:“你不是人嗎?你難道也有什麼蛇黃、牛黃可以治病嗎?”犯人結結巴巴,沒啥可說,最後,哭喪著臉承認:“我肚裏沒有別的黃,隻是有些恐惶、驚惶……”獄吏被東坡這一奚落,更覺無地自容,隻好悄悄地逃離了現常
二十、見危於前舉措避禍
唐朝郭子儀病重時,任何朝廷百官來探病,都不屏退服侍的姬妾,可是盧杞來探訪時,卻屏退姬妾,自己靠著椅子來接待他。
家人很驚訝地問郭子儀原因,他說:“盧杞麵貌醜陋,心地陰狠,婦人見到他一定會笑他。以後他若是得誌,一定會報怨,那麼我們家族的人全都逃不過。”
韓熙載的事例與此也極為相像。韓熙載在南唐的時候,家裏找來許多侍妾女仆,日日夜夜聽歌賞舞。
他告訴人家說:“我這樣做,正是為了避免被任命為宰相。”
人家問為何要逃避?
他說:“中原的那些帝位爭逐者,對江南一直虎視眈眈,早有並吞之意,一旦真命天子出現,江南棄械投降都來不及。我不願成為後代千古取笑的對象。”
三國時,曹操有一謀士,名叫許攸,此人智慧超群,謀略過人。他輔佐曹操征張繡、擒呂布、戰袁紹、定烏桓,為曹氏集團統一北方建立千秋功業,做出卓越的貢獻。他在朝二十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穩定立於不敗之地,關鍵在於他的隨機應變,謹以安身,避招風雨。
曹操有一句話形象而精辟地反映了許攸的這一特點:“公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許攸平時十分注意自己周圍所處的環境,對內對外,對敵對友,迥然不同。參與軍機,他智慧過人,連出妙策。迎擊敵軍,不屈不撓,奮勇當先。但不爭高下,甘為人後,總表現得很謙虛、文弱、愚鈍、怯懦。許攸先後為曹操“劃奇策十二”,戰功顯赫,功勳卓著,但他本人卻始終諱莫如深,守口如瓶,從未在人前誇耀自己的功勞,以功臣自居。他與曹操相處近20年,關係融洽,深得曹操的寵信,成了曹操“第一謀士”,沒有一次得罪曹操而使之不悅。他與朝中大臣相處極好,從不顯山露水,賣弄才能,沒有一個人出於嫉妒而誣陷他,因而獲得極高的聲譽。建安19年,許攸去世,曹操大哭,悲慟欲絕,他對手下人說:“孤與公達周遊20餘年,無毫毛可非者。”可見許攸與曹操、諸同僚關係是極為融洽的。
二十一、沉默是金少語為佳
楊惲字子幼,華陰(陝西華陰)人。楊惲的父親楊敞,曾任丞相,母親是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兒,出生在這樣的高官貴胄、書香世家,楊惲深愛史學,以才能名世,是當時一個既有好出身、又很有才華的雙料人物,非常傑出,而且楊惲為人豪爽,好與當時豪傑大儒交往,一時名聲顯於朝廷,屢屢升遷。
漢宣帝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皇後霍氏陰謀發動政變、廢宣帝,楊惲事先得知,上報宣帝,滅去霍氏,成為這場大動蕩時期的大功臣,宣帝封楊惲為平通侯,升為中郎將,職掌宮中警衛,實際上是禁軍首腦之一,成為宣帝的寵臣。
楊惲做中郎將前,郎宮中賄賂流行,管理混亂,這些禁軍尤其是將領整日花天酒地、行賄專權,將宮中侍衛的特權發揮到了極致,名聲很壞,楊惲對這些弊端進行了治理整頓。
楊惲首先廢除了郎官把持財物文書的慣例,所用文書財物的調度,都交給大司農管理,不再由各種郎官把持。然後他把關於疾並休謁、沐洗等早已紊亂、不被遵守的法令加以重申,嚴格執行。
楊惲執法很嚴,將皇帝身邊犯法的侍從官都罷免了,薦舉一些有德行的高尚之士接任頂替。經過他的整頓,宮外官吏令行禁止,宮內更是秩序井然。由於楊惲的政績,他被提升為諸吏光祿勳(禁軍首領,位列九卿,秩中兩千石),成為皇帝最為親近的大臣。
楊惲雖得皇帝歡心,受到重用,但卻為同僚所忌。《漢書》稱楊惲為人輕財好義,廉潔無私,但太過於自傲,喜歡以自己的道德上的高節和政治上的能力驕人。他性格刻薄,愛揭人隱私。同僚中有觸怒自己的,一定要報複。“由是,多怨於朝廷”。而且楊惲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口沒遮攔,愛當麵嘲笑、諷刺、挖苦他人,有時還愛拿皇家事情開玩笑,這就為自己的滅亡埋下禍根。
西漢時官場上鬥爭之嚴酷,是曆朝曆代所無法相比的。楊惲雖有皇帝的寵愛,但作為朝中的寵臣,任事越多,自然遭人所嫉、受人誣陷就越多。而且,帝王心性無常,也不能保證總是喜歡他,這也使他最終被枉殺。
楊惲與太仆(皇家車馬官,兼管畜牧業)戴長樂發生衝突、關係失和,就是他第一次受誣陷而被罷官的原因。
戴長樂是宣帝在民間時的知心朋友,宣帝曾在民間受苦受難,所以對這個給過他好處的鄰居十分信任,宣帝一即位,就提拔他在身邊,非常親近。戴長樂曾受命於宗廟代天子習威儀,回來後對手下吹噓自己的氣派,說道:“我當麵受詔同皇帝一起習威儀,秺侯金日給我駕車。”有人上告說戴長樂不宜有此言,這件事被下至廷尉處理。戴長樂懷疑是楊惲指使別人告發的,便也上書告楊惲有罪。
楊惲平時愛開玩笑,經常說一些會掉腦袋的笑話。
有一次,高昌侯車駕入北掖門,他就借車駕的名字來開玩笑,對富平侯張延壽說:“聽說前些時有駕車抵觸殿門,門關折了,馬也死了,而昭帝駕崩。現在又出現這種事,真是天意,非人力所能挽回的啊!”
看起來這隻是一個笑話,但他拿帝王生死、天意來開玩笑,真是大膽到了極致,反映出楊惲長期受寵、恃寵而驕、居高位而睥睨天下的壞習性,這自然很容易引來災禍,況且這句玩笑完全可以讓人說成是詛咒宣帝要死了。
楊惲還有一次在西閣上,指著桀、紂兩個暴君的畫像對樂昌侯王武說:“天子過此,一一問其過失,可以得師矣。”兩旁邊就有中國賢君的典型——堯、舜、禹、湯的畫像。楊惲專指桀和紂,實在是太不檢點,他明知王武是宣帝的舅舅,還置若罔聞,對當朝天子冷嘲熱諷,實在是不知天高地厚、罪大惡極。
中書謁者(掌司儀、出使)曾拿著單於使者談話的記錄,出示給兩千石的將軍們看。楊惲見有單於請求進京朝拜,就說:“冒頓單於得到漢朝的美食佳物,卻說它們腐爛不好,所以單於不來朝見是明擺著的事。”他還曾因投降的匈奴人議論單於而被殺,慨歎古今帝王“如一丘之貉”。
楊惲也知道直言無忌對自己沒好處,他曾為左馮翊(即左內史置,相當於首都市長,秩中兩千石)韓延壽有罪入獄一事辯白。有人問他:“聽說君侯為韓馮翊辯白,他能活命嗎?”
楊惲回答道:“事情很難辦,直言未必能全,我都不能自保,救韓先生恐怕是凶多吉少,這正像人們常說的那樣:‘鼠不容穴銜無數’。”意思是說我尚且不能自保,為人訟冤又怎能救人?隻是盡一下朋友的義務罷了。如今我為別人辯白,對我自己是沒有一點好處,相反可能還會有損、惹火上身。
楊惲還曾對戴長樂說過:“正月以來,天陰下雨,這是《春秋》所記載、夏侯所說過的,出行必定到不了河東。”《春秋》確實記載有久不下雨的事,夏侯勝曾諫止過在宣帝之前隻做了27天皇帝的昌邑王劉駕說:“天久陰不雨,一定有臣子謀反。”楊惲說這種話本已不吉利,至於“行必不至河東”一句,則更是過分了。皇帝每年祭祀一次的後土祠在河東,他這句話隱含之意就是宣帝活不到下次祭祀後土。
楊惲數次拿亡國之君之事開玩笑,被戴長樂揭發後,被宣帝詔令下廷尉拷問。廷尉於定國一向公正,查明戴長樂所告都屬實,楊惲卻不服罪,於定國向宣帝報告了楊惲不服罪的事,請逮捕治罪。楊惲被廷尉收審後,派屬下人警告張延壽,說:“戴長樂太仆有好幾項死罪,是個活不了幾天的人,而我有幸與富平侯通婚姻,如今是三人相連,你說沒聽我說過這些話,則與太仆的話相抵觸了。”意思是如果他二人都不承認,則戴長樂的話就不起作用了。但張延壽不肯作假證,氣得楊惲揮著大刀說:“蒙富平之力,我得到滅族之罪。”但宣帝念及楊惲過去的功勞,尚不忍殺他,隻是把他與戴長樂都貶為平民。
楊惲這次很僥幸,於是回家經商,大興土木修建住宅,過著富人的生活。過了一年多,他的一個朋友孫會宗寫信勸他說,被貶大臣應當閉門不出,做出惶恐可憐的樣子,不應當治產業、廣交朋友。
楊惲是丞相的兒子,少年得誌,而現在隻因言語不周,就被貶為平民,心中已是十分的惱火、不服,現在朋友寫信來相勸,正好可以大發一通牢騷,於是就在回信中直言相告,說:我楊惲隻是一個平民百姓,自己耕地經商,及時行樂,你何必再以士大夫之禮來約束我呢?咱們道不同不相為謀。
楊惲在信中本來隻是說說自己的處境和發一點牢騷,與朋友說道說道,本沒有什麼。但是孫會宗卻將信交給了宣帝。宣帝從信中看到楊惲心懷不滿,滿腹牢騷,實在是太可惡了,由此就對他十分的嫌惡。
楊惲如果安於享樂,恐怕也可以富足地度過餘生,可他總是改不了說話隨便的毛玻他的侄子楊譚跟他說起西河太守杜延年被貶而複用的事,他說:“有功有什麼好處?縣官不足以使人盡力。”縣官在這兒暗指皇帝,楊惲的好朋友韓延壽、蓋寬饒都為朝廷盡力,卻都因事牽連而被殺,所以他有此說法,楊譚也點頭稱是,說:“縣官確實是這樣。”
漢宣帝五鳳四年(公元前54年)四月辛醜朔三十日,出現日食。一個管馬的小官叫騶成的人,上書告楊惲驕橫奢侈,不思悔過,說日食就是由於楊惲的過錯引起來的。於是楊惲被捕,並在他家中搜出了他給孫會宗的回信的草稿。
回信被作為證據,將楊惲定罪為大逆不道,處以腰斬重刑。楊家妻子和兒女也受牽連被發配到酒泉,侄子楊譚亦以知罪不舉,且心懷怨望,而被除去安平侯封號,貶為平民。
古希臘有一句民諺說:“聰明的人,借助經驗說話;而更聰明的人,根據經驗不說話。”西方還有一句著名的話叫:“雄辯是銀,傾聽是金”。中國人則流傳著“言多必失”和“訥於言而敏於行”這樣的濟世名言。
這些都給了人們這樣的建議:在個別交往中,盡可能少說而多聽。在身邊,經常會有這樣的人,他們喜歡多說話,總是喜歡顯示自己怎麼樣怎麼樣,好像他博古通今似的。這樣的人,以為別人會很服他們,其實,隻要有點社會閱曆的人,都會不以為然。更聰明的人,或者說智慧的人,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知道自己要是多說,必然會說得多錯得也就多,所以不到需要時,總是少說或者不說。當然,到了說比不說更有效時,一定要說。
但是,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大多數事情,說了比不說更有效的,並不多。當然,如果隻是泛泛之交,那麼隨便聊聊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可是,你要是把對方當作一個坦誠的朋友來對待,並要進行深交的話,那就不要什麼都談,否則會給你帶來很多人際關係上的麻煩。
任何人說話說多了後,就難免會有水分,因為這是人在自覺或不自覺中掩飾自己或“騙人”的需要。而騙人的東西,想讓別人知道是很難的。因此,說得多就錯得多,還是少說為妙,除非真的到了非說不可的時候。
雄辯是銀,傾聽是金。在銷售中,這句話就更有用處了。若是在給顧客下訂單時,對方出現一會兒沉默的話,你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有義務去說什麼。相反,你要給顧客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作決定。千萬不要自作主張,打斷他們的思路,否則,你會後悔得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