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姚崇當宰相時,有一天在殿上奏彈劾張說的罪狀數百言。玄宗非常生氣,說:“你回中書省後,應抄一副本送給禦史中丞,和禦史中丞一起追查這些事。”可是張說完全不知情。
大約十個月前,一位張說教導的書生,私通張說最喜歡、最寵愛的侍婢,正巧被抓到奸情,這件事被張說知道了。張說很生氣,準備送他到京兆尹去接受審問判罪。這位書生大聲嚷叫說:“見了美色,情不自禁,這是人之常情。公貴為宰相,難道不會碰到緊急要人幫忙的時候?而竟然要吝惜一位婢女呢?”
張說對他的話很驚異,於是放過他,並把侍女送他。
書生離開之後,十個多月不見蹤影,也無消息。有一天突然來訪張說,滿臉的憂愁,並且說:“我感激張公的恩德,一直都想報答。現在聽說張公被姚相國陷害,禦史台已準備調查,張公危難就要臨頭了。我希望能取得張公生平最喜歡的寶物,送給九公主,想辦法請她幫忙,一定能即刻擺平此事。”張說於是一一指出自己最喜歡的寶物,書生都認為不恰當。
當看到雞林郡所進獻的夜明簾,書生就說:“這件很合適,我的計劃可以成功了。”
同時請張公寫幾行懇請幫忙的話,一起帶走。
書生很快離去,急忙趕路,到了晚上才到九公主府邸,書生一五一十的將張說的意思,以及整個情況告訴九公主,同時以夜明簾作為見麵禮,並且請公主對玄宗說:“皇上難道不想想在東宮時,不是一直想要好好對待張丞相嗎?現在怎麼反而要對他有所不利呢?”
第二天早上,公主進去拜見,完全將這些話上奏。玄宗受感動,趕緊命高力士到禦史台宣示前回交待審訊調查的事情,一律停止。書生從此後也不再拜見張丞相了。
寬恕的道德意義無需贅言,它的心理價值也是無量的。
國外有一位政治家,早年在一個大富人家幹活,主人對這位政治家百般刁難,後來那個大富人家破了產,而這位政治家在政界崛起,真是風水輪流轉。
有一天,那個破落家族的小兒子可憐兮兮地找上門,希望替其謀取一份工作,這位政治家非常客氣地對待他,而且不到一個星期,就在一家船務公司給他找到一份工作。政治家的兒子有些納悶不解,而他則認為:寬恕人家,不僅施行道德,而且也使自己的心境遠離因為報複撩起的負麵情緒。從心理學角度講,報複心理是一種莫大的精神負擔,是給自己增加無休止的煩惱。怪不得康德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寬恕別人,使自己心平如鏡,不為算計而絞盡腦汁,不為泄私憤而損傷自己的快樂,不為結果如何而擔驚受怕,這樣的話,心裏會坦蕩寧靜,如沐春風。
十一、莫倚權妄為
金完顏亮登了大寶,但那是僭竊而來,朝野上下雖無異議,但表麵的平靜並不意味著四方稽首,萬眾擁戴。尤其太宗一支子孫官爵顯赫,勢力強大,使他寢食不安。倘不加防範,難免他日發難,而防範的最好辦法,莫過於興獄屠戮。他當臣子時,就曾向熙宗進言,說宗本等勢強,不宜優寵太甚,及至篡立,猜忌愈深,便和秘書監蕭裕設謀,殺戮太宗一支。但宗本、秉德等都是懿親大臣,無故殺戮,又恐國人不服,便由蕭裕授意和宗本關係最密切的尚書令史蕭玉告變。蕭玉誣告秉德在去外地做官時曾與宗會飲,並約定內外相應,圖謀不軌,危害社稷。完顏亮拿到了這一“證據”,便派人前去宣召宗本,說是皇上要開一次打馬球的盛會,要各地精於馬球的貴族大臣前往參加,宗本並未料到完顏亮會加害自己,便與宗美一起前來。因為宗本、宗美兩人實在未曾準備謀反,所以,完顏亮也不審問他們,隻是將他們立即處死。在除掉了這兩個最有權勢的熙宗宗室之後,又殺了東京留守宗懿、北京留守可喜、益都尹畢王宗哲等人,同時還派唐括辨殺死了秉德,甚至連最為老實無能的東京留守宗雅也不放過,他們的家屬亦被殺死。這樣,太宗子孫有七十餘人被殺,宗翰子孫有三十餘人被殺,兩支宗室無一幸存。通過這次駭人聽聞的大屠戮,完顏亮基本消滅了能同他競爭皇位的宗室力量,覺得可以“穩坐江山”了。
完顏亮在消除了他的政敵之後,仍然作無謂的殺戮,隻要他看不順眼的,即加殺戮。他見宗室斜也一支不太歸心,就又派人假造謀反信件,根據這一信件,把掌握軍、政大權的斜也宗族以及一些他所不信任的大臣殺掉。結果,又殺掉了一百三十多人。完顏亮的殘忍好殺,一方麵確實起到了震懾作用,但另一方麵,又使得群臣和宗族恐懼戰栗,逐漸與完顏亮產生了隔閡。
大概因為他是庶子,自小遭受正室和其他人的白眼的緣故,他的“複仇”欲特別強烈,他不僅殺盡了熙宗的宗室,對於徒單太後,也沒有放過。完顏亮的父親宗幹有三房妻妾,長房正室徒單氏沒有生育,次室李氏生鄭王完顏衝,第三房大氏則生了三個兒子,其長子就是完顏亮。徒單太後收養完顏亮為養子,完顏亮聰明伶俐,討人喜愛,對他還算喜歡,再加上徒單氏十分賢惠,和完顏亮的生母相處十分融洽,應該說,完顏亮是不應該有所嫉恨的。但就是這樣,完顏亮也容忍不得,一旦稍稍觸犯了他的自尊心,他就會橫加報複。在完顏亮殺死熙宗之後,徒單氏聽說了,曾經驚訝地說:“皇帝雖屬無道,做臣子的也不該如此!”等見了完顏亮,也沒有拜賀他即位為皇帝。完顏亮從此懷恨在心。
完顏亮當皇帝後,徒單氏和大氏都被尊為太後。一次,徒單氏生日,完顏亮和生母大氏一同前往祝壽,當大氏舉杯奉觴之時,徒單氏正和別人說話,大概是沒有察覺吧,讓大氏等了一會,完顏亮非常氣憤。第二天,他把和徒單氏說話的公主、宗婦叫來,把她們痛打了一頓。完顏亮的生母大氏聽說了這件事,覺得過意不去,曾經責備過完顏亮,而完顏亮卻說:“我如今當了皇帝,豈能和以前一樣,遭人冷落?”
完顏亮的生母大氏死後,完顏亮才把徒單氏接到中都,他表麵上裝得十分孝順,經常去請安問好,多次率群臣百官為之祝壽,並親自服侍,同輦而行,以致人們以為他天性至孝,連徒單氏也深信不疑。因此,徒單氏曾多次推心置腹地勸他多行善事,少動刀兵,尤其是不要涉江淮代宗。完顏亮聽了,當麵隱忍不發,但每次回來,都怒氣衝衝。後來,完顏亮想起徒單氏的養子完顏充的四個兒子都已長大,而且全都在外帶兵,徒單氏又和一幫大臣多有交結,且經常 表露出反對自己的情緒,如果他們裏應外合,驟然起兵,恐怕很難對付,於是,他決定除掉徒單氏。完顏亮先收買徒單氏的侍女高福娘,讓她監視徒單氏的一舉一動,取得“謀反”的證據,繼而派人把她勒死,並把她的屍體焚燒,投於水中。徒單氏身邊的侍女從人,全被殺掉。
十二、目空一切自取滅亡
有一個蒙地的人披上獅子皮便走到墓穴去,老虎看見他就逃去,他認為老虎是害怕自己了。回到家而感到自傲,膽子就更大了。第二天,他又穿上狐皮衣到曠野去,又與老虎相遇,老虎停下斜視他,他恨老虎不逃跑,便喝斥它,反被老虎吃掉。
邾婁子乘船在河中漂遊,至河心失足落水,水渦又把他旋出來,得到一隻葫蘆而漂流上岸。他認為是蒼天保佑了自己,歸來以後,既不侍奉魯國,又不侍奉齊國。後來魯國討伐並占了他的國家,齊國也不肯去救援。
君子說:“膽大妄為是災禍的根源,保有功德才可以承受老天的吉祥,吉祥不會輕易出現,隻有聖人才配得到它,卻還經常反省擔憂,害怕他不能取勝,何況敢於自己妄想吉祥如意呢?不是吉祥卻自認為吉祥,失去了自己的理智,怎麼能免遭災禍呢?”
十三、拔樹容易種樹難
田需極受魏王重視。惠子告訴他說:“你一定要善待左右之人。我打個比方,楊木,橫著種也活,倒著種也活,折斷了再種也活。但假使要十個人種樹,一個人拔樹,那還是不會有活的楊木。以十個人之多,種容易活的樹,卻抵不過一個人拔樹,為什麼呢?因為畢竟種樹難而拔樹容易啊!現在你雖然擅長於在大王麵前樹立形象,但是希望拔除你的人卻很多,你自然會有危險!”
十四、莫因怨招疑
秦軍長平大捷後,趁勢占領了上黨郡,白起親率大軍進圍邯鄲,另外分兵二路,一路攻打皮牢(今山西冀城),不久就攻克了;另一路由司馬梗率領攻打太原。韓、趙兩國非常恐懼,趙國就派著名策士蘇代帶著大量財寶去遊說秦國宰相應侯範雎。蘇代對範雎說:“武安君白起戰功顯赫,必為秦國的三公,你甘願位居其下嗎?如果趙國被攻滅,你不想位居其下也不可能。不如聽從韓、趙割地求和,何必讓武安君獨得大功?”應侯覺得有理,就對秦王說:“我軍風餐露宿,長年在外作戰非常疲勞;不如同意韓、趙兩國割地求和。我們也好趁此機會休整士卒。”秦王答應了。白起知道了這件事情後,對範雎非常怨恨。
第二年九月,秦又發兵攻趙。因白起生病不能行動,秦王派王陵統率部隊。次年一月,王陵攻打趙都邯鄲失利,損失五校 兵馬。秦王決定派兵增援,這時白起已經病愈,秦王便想讓白起去替換王陵。
白起說:“邯鄲確實不易攻打,況且諸侯的救兵都陸續到了。諸侯各國都恨秦國,他們必定合力同心。秦國上次雖然在長平大破趙軍,但我軍也大傷元氣。何況遠隔河山去攻取趙國首都,趙與諸侯內外夾擊,一定會重創我軍的。”於是,推辭了秦王的任命。
秦王派應侯範雎去請,白起也堅決推辭不肯前往。白起對應侯說:“從前未能乘長平之勝圍趙,致失戰機,現在趙國內有準備,外結好於諸侯,此時攻趙必敗無疑,我不能奉詔前往。”應侯回報秦王。秦王想:“離了你就攻不下邯鄲嗎?”決定另派王齕去替換王陵。秦軍又圍了八九個月,仍沒能攻下邯鄲。這時,楚魏的救兵來到了,夾擊秦軍。秦國損兵折將,損失慘重。武安君白起卻對人說:“秦王不聽從我的計策,現在怎麼樣?”這話傳到秦王的耳朵裏,秦王大怒,立即下令強迫白起就職上任。白起請人代擬一表章自稱病重,堅決不肯去。應侯又一次親自上門去請,白起堅決不答應。
白起自恃功高,不願就職,不過是和範雎慪氣。秦王一怒之下,免去白起的一切官爵,將他流放到陰密(今甘肅靈台縣)。白起這下真的氣病了,一直病了三個多月,沒有辦法起行。恰在這時,圍攻趙國的秦軍多次被擊敗,秦王天天收到前方不利的消息,認為這都是白起造成的,就派人將白起趕走,不準再留在鹹陽。
白起沒有辦法,隻得勉強行走,走了四十多裏,來到杜郵。秦王與範雎等大臣商議,說:“白起被驅逐,他內心一定不服,有怨言。”便派使者拿著寶劍去追白起,令他自殺。白起被迫揮劍自刎。
十五、恃才放曠必遭疑妒
建安十六年,曹操封曹丕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其餘諸子皆封侯。但在諸子中,曹操最寵愛的是曹植。曹植有才華,能詩善文,性格隨和,不追求奢華,每次晉見都能應聲而答。曹操認為他是“兒中最可定大事者”。建安十九年,曹操出征伐吳,行前,對曹植說:“我二十三歲為頓丘令,回顧當時所為,無愧於今天。如今你也二十三了,可要努力啊!”期望之情溢於言表。
丞相主簿、總知內外的楊修和西曹掾丁儀、黃門侍郎丁衲都與曹植關係密切。他們經常在曹操麵前稱讚曹植的才華,勸曹操立其為太子。曹丕聞之大為吃驚,從此他行為謹慎,矯情自飾。
一次,曹丕、曹植兄弟送父遠征,曹植在曹操麵前稱頌其功德,言語得體,辭藻華麗,說得曹操心花怒放。口齒木訥的曹丕在一旁既嫉妒又著急,悵然若失。其心腹謀臣吳質在曹丕耳旁低聲說道:“此時隻要流淚就可以了。”曹丕心領神會,當眾垂淚流涕,噓歎無語。曹操及文武官員見了,以為曹丕為父子離別而傷心,都來安慰他。大家認為曹植雖有才華,能說會道,但不及曹丕心誠。
後來吳質被外放,不能進宮。曹丕失去謀臣,甚為著急,令人將吳質藏在竹筐內,偷偷送入宮中,與其商量爭嗣事宜。此事被楊修知道了,報告給曹操。曹丕為之非常恐懼,吳質則說:“沒關係,我自有對付的方法。”第二天,吳質要曹丕再用原車裝竹筐,但筐內隻放絹綢。車入宮,楊修立即報告曹操,想以此來個人贓俱獲。曹操令人檢查,沒發現人。由是曹操懷疑楊修等人是為了幫助曹植爭嗣而誹謗曹丕,心中大為不快。加之朝臣都反對廢長立幼,終使曹操決定立曹丕為太子。
曹植並未因曹丕為太子而行動有所收斂,依然驕縱如故,多次違反宮中製度,私自出入宮門,駕車行駛在專供皇帝走的禦道上。為此曹操非常生氣,並處死了主管宮門的官吏,他對曹植的寵信也日益見衰。楊修等人並未因此疏遠曹植,繼續為他出謀劃策。他經常注意揣測曹操的意圖,並將之整理成文,告訴曹植,所以每次曹操詢問時,曹植都能馬上應對。曹操常驚訝曹植的反應快捷。後經查詢,知道是楊修從中幫助,心中怏怏不樂。
一次,曹操命令王子們各從一城門出城去力事,同時又下令各守門官吏不讓一個出城,以試探各人的應付能力。楊修將此事告訴曹植,並教他:“你是奉王命出城的,如果守門官員不讓你出城,你可殺他。”其他王子因門吏阻止而返回時,唯曹植依計出門。曹操了解到又是楊修為之設謀,憂慮萬分。想到楊修是個才策之士,又是袁術的外甥,如此用心設謀為曹植爭嗣,終是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