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篇 言語之間2(3 / 3)

正在這時,榮祿手下的新建陸軍首領袁世凱來到北京。袁世凱在康有為、梁啟超宣傳維新變法的活動中,明確表態支持維新變法活動。所以,康有為曾經向光緒帝推薦過袁世凱,說他是個了解洋務,又主張變法的新派軍人,如果能把他拉過來,榮祿、慈禧太後的主要助手的力量就小多了。光緒帝認為變法要成功,非有軍人的支持不可。於是在北京召見了袁世凱,封給他侍郎的官銜,旨在拉攏袁世凱,為自己效力。

當時康有為等人也認為,要變法成功,要解救皇帝,隻有殺掉榮祿。而能夠完成此事的人隻有袁世凱,所以譚嗣同後來又深夜密訪袁世凱。

兩人寒暄幾句以後,就談起光緒帝召見的事。譚嗣同試探著問:“你對皇上的印象怎樣?”袁世凱感慨地說:“沒說的,當今皇上是從來沒有過的賢明君主。”譚嗣同不再猶豫,誠懇地說:“現在皇上大難臨頭,隻有你有能力救他。你既然忠於皇上,就應該竭盡全力搭救。”並摸著自己的脖子又說:“你如果貪圖富貴,就請到頤和園去向太後告密,把我殺了,你就可以升官發財。”袁世凱站起來,疾言厲色地說:“你把我袁世凱當成什麼人?皇上是我們共事的君主,你我同受皇上的栽培提拔,營救皇上是我們的共同責任!如果有用到得我的地方,你就隻管說,我萬死不辭!”譚嗣同說:“現在榮祿他們想廢掉皇帝,你應該用你的兵力,殺掉榮祿,再發兵包圍頤和園。事成之後,皇上掌握大權,清除那些老朽守舊的臣子,那時你就是一等功臣。”袁世凱慷慨激昂地說:“隻要皇上下命令,我一定拚命去幹。”譚嗣同又說:“別人還好對付。榮祿不是等閑之輩,殺他恐怕不容易。”袁世凱瞪著大眼睛說:“這有什麼難的?殺榮祿就像殺一條狗一樣!”譚嗣同著急地說:“那我們現在就決定如何行動,我馬上向皇上報告。”袁世凱想了想說:“那太倉促了,我指揮軍隊的槍彈火藥都在榮祿手裏,有不少軍官也是他的人。我得先回天津,更換軍官,準備槍彈,才能行事。”譚嗣同沒有辦法,隻好同意。

送走了譚嗣同,袁世凱就沉思起來。他是個詭計多端善於看風使舵的人,康有為和譚嗣同都沒有看透他。袁世凱這次進京雖然表示忠於光緒皇帝,但是他心裏明白,掌握實權的還是太後和她的心腹,於是又和慈禧的心腹們勾搭上了。如今見皇帝求救的密令,聽了譚嗣同的勸說,他更加相信這次爭鬥還是慈禧占了上風。所以,他決定先穩住譚嗣同,再向榮祿告密。

不久,光緒帝又一次召見了袁世凱。之後,袁世凱便回到天津,他一下火車就去見榮祿,把譚嗣同夜訪的情況一字不漏地告訴他。榮祿聽了嚇得變了臉色,當天就坐專車到北京頤和園麵見慈禧,報告光緒帝如何要搶先下手的事。慈禧聽了冷笑一聲說:“他還沒那麼大能耐,明天我就回城!”

第二天天剛亮,光緒帝到頤和園給慈禧請安,但剛走不多遠,就聽說慈禧已經帶人進了西直門。不一會兒,慈禧怒衝衝地進了皇宮,把光緒帝帶到瀛台幽禁起來,接著下令廢除變法法令,又命令逮捕維新變法人士和官員。 變法經過103天,最後失敗。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銳、康廣仁、楊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砍下腦袋。

袁世凱陽奉陰違,兩麵三刀,把紅白臉的好戲唱到家了。

再舉幾個反麵的例子:

1.過河拆橋

在奪權鬥爭中,采用“借人成事”,而不直接進行奪權。

北洋軍閥首領段祺瑞,就是用“過河拆橋”之法奪取政權的。袁世凱死後,黎元洪與段祺瑞爭權鬥爭十分激烈。爭權失敗的段祺瑞不肯罷休。挑起各省軍閥反對黎元洪,黎元洪走投無路,隻得去求助於安徽督軍張勳。張勳進京後與段祺瑞密謀,決定搞封建複辟,段祺瑞答應。但在張勳進京趕走黎元洪、出演複辟醜劇後,段祺瑞乘機組織“討逆軍”,自任總司令,趕走張勳,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身份重新掌握了實權。

2.坐山觀虎鬥

俗話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當兩敵相爭時,我方按兵不動,待其雙方力竭,我再摘取果實。

清政府在義和團與帝國主義廝殺之過程中,曾采用過坐山觀虎鬥的“漁利”政策。由於當時帝國主義支持新黨,因而慈禧太後對各國公使異常仇恨,於是利用義和團力量以打擊帝國主義。但慈禧太後又害怕義和團勢力太大,因此又利用帝國主義來打擊義和團,借以消滅義和團勢力。

3.兩麵開弓

兩麵開弓,即用甲以製乙,又以乙製甲,兩麵拉攏,使雙方屈服於己,從中獲利。

袁世凱曾利用兩麵開弓手段,攫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辛亥革命爆發後,清政府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凱。袁世凱一麵借革命勢力向清政府要挾,以期達到取而代之的目的;一麵派人四處活動,借清王朝的力量打擊革命勢力。後來孫中山同意將中華民國大總統寶座讓給袁世凱,作為清廷退位交換條件。袁世凱攫取總統職位後,又借用革命勢力,迫使清朝皇帝退位,從而搖身一變成為中華民國大皇帝。

4.借刀殺人

《紅樓夢》裏的王熙鳳,曾用“借刀殺人”的手段除去了情敵尤二姐。賈璉娶尤二姐與秋桐後,對王熙鳳的感情逐漸冷淡了,王熙鳳懷恨在心。王熙鳳雖恨秋桐,但借她可先發落尤二姐,用“借刀殺人”之法,坐山觀虎鬥。等秋桐治死尤二姐,自己再治秋桐。

5.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人心未附、力量不足之時,可以采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辦法,借助某種權威,使各種反對力量歸順自己。從而進行分化瓦解,各個擊破。

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權力衰落,但他仍然是形式上的天下共主,誰也不能公開反對。因此,諸侯爭霸時,皆盜用“尊王攘夷”旗號,以號召天下。齊桓公實力強大後,就是打著“尊王”旗幟,謀取了春秋五霸首霸地位,顯赫一時,深得諸侯擁護。

東漢末年,群雄攻伐,兵連禍接,東漢皇帝的權威已名存實亡。但競爭的群雄,卻仍“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攻占洛陽後,曾挾持漢獻帝,以號令群雄。後來崛起的曹操,又將這個漢朝的皇帝挾持過來,迫使漢獻帝封他為大將軍,位在大臣之上。因此“名正言順”,獲得了政治上的優勢。

6.養敵自重

戰國時代的吳越之爭中,當吳王夫差兵敗時,曾對進逼的越國將領範蠡、文種致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言範、文二人滅吳之後,將無自存之地。範、文二人不聽,滅了吳國。後來文種果然被越王勾踐殺害。此種教訓,為封建權臣引以為戒。大敵當前,不願將敵方斬盡殺絕,而將敵方保存一部分,借以自資。清初吳三桂雄踞西南,他感到朝廷對他的重用不會持久,便向洪承疇請教良策,洪承疇隻說了一句話:“不能使雲南這個地方有一天安寧。你要保住在雲南的地位,就要使雲南邊境戰亂不斷,這樣朝廷才用得著你。”

曆史上許多優秀軍事人才因不能恃敵自重,功成之後,多遭人君殺戮,不得善終。劉邦的主要軍事臂膀韓信,即是其中一例。在劉邦與項羽之爭中,韓信投靠劉邦後被拜為大將軍,能征善戰,給項羽造成極大威脅。項羽便派人遊說韓信,希望把韓信爭取過來。遊說的人曾對韓信說:“您今天能得以權傾一時,是因為項羽在,項羽如果死了,劉邦便會取您的頭了。”但韓信自以為功大,劉邦不會把他怎麼樣,便沒有聽從勸說。結果韓信幫劉邦滅了項羽、掃平天下後,終於為劉邦所害。

7.扶弱抑強

在幾個集團對抗鬥爭中,為保存和發展自己,必須實行扶弱抑強策略,使各個集團之間保持勢力均衡,以減輕對自己的威脅。實踐證明,在自己力量還不夠消滅同時並存的幾個集團時,最好是利用矛盾,聯合扶持弱者,對抗、削弱強者,以防強。者消滅了弱者後力量進一步壯大,最後威脅到自己。

明朝永樂年間,韃靼與瓦刺經常侵略中國北方,明成祖不斷出兵抗擊,戰殺頻繁,互有勝負,終不能解除韃靼與瓦刺之威脅。後來明朝改變政策,對韃靼與瓦刺各部拉攏利用,實行扶弱抑強政策,以夷製夷。當瓦刺部順寧王馬哈木強大後,明朝便封與馬哈木有矛盾的韃靼阿魯台為和寧王,使其與瓦剌部馬哈木對抗。在馬哈木進攻相對弱小的阿魯台時,明成祖親率大軍出塞,打敗瓦刺軍。瓦刺被迫遣使向明王朝納貢。此後,韃靼與瓦刺互相衝突,明朝采取離間政策,有時乘機出兵助弱抑強,使漠北各部落間保持勢力均衡,借以減輕邊防威脅。這種政策,曾使朝廷邊境安寧無事,收到顯著效果。

當然,這些都是封建社會上層政治鬥爭的事例,對於我們一般的讀者所麵對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來說,不需要這樣做。這些事例隻是給我們一些借鑒。

(二)商場中的紅白戲法

美國富翁霍華·休斯有一次為了大量采購飛機,與飛機製造商的代表進行談判。休斯要求在條約上寫明他所提出的34項要求,其中11項要求是沒有退讓餘地的,但這對談判對手是保密的。對方不同意,雙方各不相讓,談判中衝突激烈,硝煙四起,竟發展到把休斯趕出了談判會常

後來,休斯派了他的私人代表出來繼續同對方談判。他告訴自己的代理人說,隻要爭取到34項中的那11項沒有退讓餘地的條款就心滿意足了。這位代理人經過一番談判之後,爭取到其中包括休斯所說的那非爭不可的11項在內的30項。

休斯驚奇地問這位代理人,他是怎樣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時,這位代理人回答說:“那簡單得很,每當我同對方談不到一塊兒時,我就問對方:‘你到底是希望同我解決這個問題,還是留著這個問題等待霍華·休斯同你解決?’結果,對方每次都接受了我的要求。”

顯然,休斯與他私人代表之所為分別看沒有什麼,合二為一則產生了奇特的妙用,這就是麵子學中的白臉紅臉戰術。

這種策略的做法是,先由白臉出場,他采取咄咄逼人的攻勢,提出過分的要求,毫無妥協的餘地,他在場上表演的時間很長。他傲慢無禮,立場僵硬,讓對方看了心煩,產生反感。然後,紅臉出場,他以溫文爾雅的態度、誠懇的表情、合情合理的談吐對待對方,並巧妙暗示,如果他不能與對方達成協議而使談判陷入僵局,那麼白臉先生還會再次出常這番話會給對方心理上造成一種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對方一方麵會由於不願與白臉繼續打交道,另一方麵會由於紅臉的可親態度而同紅臉達成協議。

紅白戲法的一個變種是演雙簧。雙簧策略能使談判人員從騎虎難下的狀態中得到解脫。在談判中常常可以聽到一方談判人員互相之間進行這樣的對話:“老李,你今天上午怎麼那麼別扭?我本來想我們應該可以同意……”“我認為他們有點道理。如果我們同意……”在這裏,同一方的談判人員表麵上好像采取了對方的立場,並向同伴建議做出“讓步”。可是這種情況多半是在表演雙簧:事先決定讓一個人采取強硬態度,到了適當的時候,再由同伴出麵提出折中方案;可是那位強硬分子卻硬是做出一種姿態,表示老大的不願意。最後,在同伴的反複勸說下,才勉強同意。當然,對方得到這個好不容易才到手的“讓步”後,自然會對那個好人做出相應的回報。

在商業談判中,還可以把雙簧表演倒過來做。例如,你可以在不太重要的問題上先做一些讓步。然後,在關係重大的問題上你的同伴出麵講話了。他會對你說:“你今天上午表演得很慷慨,但在這一點上,你不能再作讓步了。我們已經讓得太多了。”這時候,你把臉轉向對方,為難地說:“我現在已經無能為力了,一切都隻好由你們決定了。”

從描述中看起來,這種雙簧表演似乎是很明顯的,騙不過一個有經驗的談判老手。但是在長時間緊張談判所產生的壓力下,識破這種策略也是不容易的。特別是唱雙簧的人配合默契,表演自然的情況下。當然,對方也有可能會起疑心,但他不能完全肯定那是表演。他可能會想:“他們的這些話也許是真的,我可以趁這個機會想辦法分化他們。”

商業談判中,“白臉”可以憑借各種不同的麵目或形式出現。他們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某件事情;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估價的人、律師、董事會等都可能會扮演很稱職的壞人。政策、原則、各種各樣的程序也可以扮演“壞人”。例如,“我很同情你們,我也願意考慮你們的立場,可是董事會是不會同意我這麼做的。”

“我很願意在這一點上同意你們的觀點,可是政策不允許我做出……”

不要以為對人笑臉相迎,給人麵子,一團和氣,就能贏得談判的成功。一味地唱紅臉,會使人覺得你有求於他,有巴結之嫌。越是這樣,對方越會強硬、傲慢,在談判中占盡上風。在必要的時候,有必要給對方施加點“顏色”,用一些白臉手段刺激一下對方。

當然,所謂“刺激”對方,並不是激怒或傷害對方。而是為了引起對方對某種事情的注意,更加重視自己;同時也是為了提醒對方不要過分抬高自己的價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