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獨在嘉靖朝,出來個庚寅之變。被蒙古大軍打到北京城下,居然無人敢出城迎敵,可謂戚繼光一生的奇恥大辱。
所以接到命令的戚繼光,豪情萬丈,心潮澎湃。
他隻要求了一件事。
曆朝曆代,為了防止將領擁兵自重,朝廷都實行“兵無常將,將無常兵”的政策,將領和士兵都經常換防調動,明朝也不例外。在調動時很少是成建製調動的,幾乎總是要打散軍隊原來的編製,另行整編為戰鬥部隊。好處是,“驕兵悍將”沒有了,弊端就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不可避免地帶來戰鬥力不強的弱點。
十幾年前,戚繼光曾經駐防薊遼,他深知那裏的軍隊有如注水豆腐,鬆鬆垮垮,毫無戰力,於是他請旨調三千“戚家軍”舊部一同北上。
走馬川行雪海邊,
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台九月風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鬥,
隨風滿地石亂走。
隆慶三年(1569年)二月,三千浙兵奉旨北上,千裏跋涉,抵達薊州,停在城外待命。
結果非議嘲笑之聲開始傳入戚繼光的耳中,原來聞聽戚家軍北上,當地的將領士兵都好奇地在城上觀看,想看看將倭寇趕盡殺絕的戚家軍到底是何方神聖,結果一看,南方人身材矮小,麵容精瘦,於是惹來遼東大漢的齊聲嘲笑,說南人瘦弱,北地苦寒,恐怕蒙古人還沒見到,就已倒在寒風暴雪中。
戚繼光臉色鐵青,正尋思用何方法震懾群醜,突然之間烏雲滾滾,暴雨傾盆,二月的北方,寒氣凜冽,凍雨如冰,北方將士紛紛都進屋內生火取暖,而戚繼光望著四處躲雨的北軍朗聲高喝:主將沒下令,各位自行淩亂,安敢笑南人羸弱,何謂軍令如山,看我三千戚家將士!
說罷,轉身而去。
結果大雨從清晨下到日暮,三千將士宛如金剛附體,矗立雨中一動不動(自朝至暮,植立不動),這是一場讓曆史無法忘懷的大雨,是混雜著快意與憤怒的大雨,是書寫下光榮與恥辱的大雨。
結果北軍大駭,不僅驚駭戚家軍號令嚴明,軍法如山,就是單兵素質,在寒雨中站立一天而不暈倒,此份體質,北軍就遠遠不如,從此對戚繼光及其手下,真心敬畏。
內部一心後,該一致對外了。
戚繼光剛到薊州沒多久,蒙古朵顏衛酋長董狐狸率領3萬鐵騎前來搶劫。按照慣例明軍都是依靠城池堅守,向朝廷祈求援軍,等到蒙古人搶夠了搶累了自然就會撤退。
可戚繼光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他記得十幾年前在北京城下,眼看俺答汗大軍劫掠百姓而自己無能為力的良心譴責,為了那一刻的袖手旁觀,他整整內疚了十年。此刻又遇到蒙古大軍,正好一雪前恥,以壯國威軍威。
邊軍將領告訴他,蒙人韃子騎射天下無敵,避其鋒芒,不可作戰。
戚繼光蔑視一笑,什麼天下無敵,不過是黃婆賣瓜,在他的印象裏,蒙古人千年來就一直是當奴隸的命,不要說漢人,就是突厥、高句麗、契丹什麼的任誰都能欺負他們一把,與其說是他們蒙古人玩了上千年的騎射厲害,還不如說是鐵木真這個人厲害。但可惜很多漢族人沒有自信。反倒認為自己的祖宗不如這些世世代代的奴隸種厲害……天下無敵的騎射民族一代代都躲在草原上流浪吃沙子吹暴風雪,反倒讓懦弱無能的漢族占據東亞的所有膏腴之地,天下難道還會有這種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