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禦蒙古
從戚繼光初到浙江抗倭算起,至今已過去十二年。十二年彈指一揮,戚繼光從無名草根奮鬥成了大明帝國勝利的代言人,幾多風雨,幾多腥風,幾多辛酸,幾多蹉跎,都不必再多去回想。重要的是,他終於成了睥睨天下的當世名將。曾經欺淩他的,如今仰望他;素來忽略他的,現在攀附他。此時的戚繼光,正當壯年,精力和思維都處在人生之巔峰。對他來說,命運的好戲才剛剛開始。
要是人生沒有航向,來自任何方向的風都不是順風。
好在戚繼光不是一個知道滿足的人,而曆史的舞台也確實需要他這樣一個技藝精湛的舞者。
終明一朝,最大的邊患始終是漠北蒙古,現在東南倭亂已平,到北方抵禦蒙古也自然成為隆慶的國策。
國策已定,剩下的自然就是將領人選,在抗倭之戰中戰績逆天的戚繼光毫無爭議地進入了組織考察名單。
之所以叫做考察名單,是因為一同入圍的還有一個人:俞大猷。
不過俞大猷一輩子運氣都莫名其妙的差,此刻的他已被外掛廣東,原因莫名。他也知道自己已被提名,但更知道,提名很可能被駁回,因為自己不會做人,無人待見,但他更知道,頂替自己的人將是那個神一樣的名字——戚繼光。
這是一個讓他心服口服加佩服的人選,有了他,成吉思汗的子孫百年的榮耀將會夢斷長城,於是他十分欣慰地給戚繼光寫信:“大丈夫在世,要與一代豪傑競風流,在東南就可以了;要與千古英雄論高下,應到北方!”
去吧,戚繼光,在北方,你的傳奇將繼續書寫!
接到命令的戚繼光內心激動不已,徹夜難眠。
華夏因為韃子屈辱了太久。
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帶著上萬人走下黃士高原時,西方的埃及巴比倫等競爭者巳經是幅員遼闊的大國,已經發展出了璀璨的文明。但就是這一萬多華夏先祖,用了不到千年的時間就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他們所過之處,野蠻都被轉變成了文明。
華夏的祖先構造了精美的城市和建築,發展了美術和雕塑,記錄了天體運行的規律,創造了文字和音樂,出現了航海、紡織和工商。華夏人心目中的中華文明是神聖和沉重的,華夏的子孫崇拜著他們的祖先,並把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代代相傳。
可惜就在戚繼光的前世,蒙古本是一個連自己文字都沒有的愚昧透頂部落,華夏的中國被一個最野蠻、落後、愚昧和黑暗的蠻夷竊取了。印入這些野蠻人骨髓中的自卑讓這些蒙古曆代統治者瘋狂破壞華夏的文化。
所謂崖山之後再無中華便源於此。
想到這一切,錚錚鐵骨的戚繼光,心裏是怎麼樣一股錐心徹骨的痛啊。
他不禁神往起洪武皇帝,
明太祖曾言:賊亦華夏赤子,且多為貪官所害。故我大明對內地流賊多用招撫。但韃子無故啟釁,外侮絕不可饒。
這是朱元璋當年定下的大明國策。應該說終明一朝貫徹的是很徹底的,明朝被很多憤青奉為最有骨氣的王朝也便緣此。
因為朱元璋出身草莽,所以對內地繳納皇糧地子民,大明的政策始終是能撫則撫,而不願意對他們揮舞屠刀。比如天啟時聞香教造反,被鎮壓後天啟皇帝讓教首們具結保證。不再作亂就可以了。崇禎皇帝也說過“寇亦朕赤子”這樣的話,張獻忠等人把鳳陽皇陵燒了以後,崇禎表示隻要肯接受招安,一樣既往不咎。
而大明對於外族的侵略則一向堅持不妥協地傳統,從明太祖開始就是死硬派。明成祖死在遠征蒙古的路上。頑主皇帝明武宗為保衛國家親自上戰場殺敵……哪怕是像明英宗這種軍事白癡,被俘後也不會為自身的安危而簽訂任何條款。後來的萬曆三大征,也是從頭打到尾。至於崇禎,被李自成兵臨城下,也絕不向滿洲借兵,可謂硬氣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