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真相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寫作,我的答案是:為了一個更寬廣真實的世界。這個更寬廣的世界就是我的夢想,更真實的世界就是我的懷疑,我不認為前人就一定比後人高明,老子就一定比孫子可信,為了夢想,我甚至能夠接受一個沒有芭比娃娃的世界,為了真實,我卻很難原諒一個給芭比娃娃穿貞操褲的世界。
曆史就是這樣,有時除了人名,很多事都不是真的,或者至少不完全是真的。
曆史的插曲,假如深究,你會發現同樣真實的會失去美感。
暴力能夠征服一切嗎?答案是肯定的。
但暴力能夠平複一切嗎?答案是否定的。
戚繼光在平定倭亂中的彌天大勇和逆天之功不必多言,但這就是曆史中所書寫的百年倭亂得以最終平複的終極原因嗎?
顯然我對此是懷疑的,我前麵說過,造成倭亂橫行的不是日本人,而是嘉靖的海禁政策,讓無數靠海吃海的漁民斷了生路,沒了生路,隻能造反,戚繼光武力再強,可以把一切倭寇打掃的灰飛煙滅,但隻要年景不好,漁民沒飯下鍋,此起彼伏的動亂還是如期而至。
終於到了那個日子,嘉靖四十五年(1566),一生求仙的嘉靖最終還是見了閻王,一段傳奇也將終結。可是,天地沒有絲毫動容。想象中的異常天象,幾道閃電,數聲驚雷,流星墜落,災異降臨,山崩海嘯……老天對向往了他一輩子的兒子,並且把去朝見他當為終級目標的嘉靖皇帝的逝去,並沒有表現特別的惋惜和悲痛,反而是海濱之民開始歡呼雀躍,迎來了一個重大利好——隆慶開關。
所以真正平複倭亂的原因不是武力,而是開明的經濟政策——隆慶開關。
早在1564年,名將譚綸便在《條陳善後未盡事宜以備遠略以圖治安疏》中指出,“禦之怠嚴,則其值愈厚,而趨之愈眾。私通不得,即掇奪隨之。昔人謂;弊源如鼠穴,也須留一個,若還都塞了,處處俱穿破。意正如此。”譚綸用了個通俗的比喻說明了現實問題,他請求朝廷允許福建商民在近海與外通商,按《明史》說法有不少中央政府官員都表示了認同。其後福建巡撫許孚遠也在奏疏中說:“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
但嘉靖當朝,是不會改變自己的政策低頭認錯的,在他的眼中,天下是他一人天下,隻有權利,沒有責任,死多少人動蕩多久和他沒半點關係。
1567年1月23日,自私一生的明世宗嘉靖皇帝病逝於乾清官。2月4日其三王子朱載垕即皇帝位,是為穆宗,紀元隆慶。
中國自古都有新皇登基大赦天下的傳統,隆慶即位後,也想重振朝綱,於民生息,於是他詔告群臣:“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福建巡撫都禦史塗澤民利用隆慶改元而政治布新之機,奏請在漳州月港開放海禁,準許中國商民出海貿易。奏議迅速得到穆宗朝廷的批準,從而形成了“隆慶開海,月港開放”的局麵。這在明朝對待國民的海外貿易政策上,可謂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已完全更改了皇朝祖製——史稱“隆慶開關”。
“隆慶開關”之後,這一手治根的辦法果然見效,從此“倭漸不為患”(《明史·兵誌三》)。更為重要的是,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東南沿海各地的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明朝出現一個全麵的開放局麵。自1572年“隆慶開關”到1644年明朝滅亡,這70多年的時間裏,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1/3湧入中國,共計約5億兩,全球2/3的貿易與中國有關。中國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的發展。但是由於滿清入關後的一係列高壓政策,使得明末的資本主義發展進程被扼殺,未能使中國走上西方國家的近代高速發展之路。時也運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