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勢如破竹(1)(1 / 3)

裸體的戰爭

血戰橫嶼

因為台州大戰的生猛表現,戚繼光被鬼子尊稱“戚老虎”,後來查明戚繼光其實歲數不大,於是簡稱“戚虎”,後來又有過幾次交鋒,結果鬼子都被全殲,於是“戚老虎”的外號又改成了“遇戚不得活”,這確實是倭寇們發自肺腑的一致心聲。

倭寇是來搶劫的,不是來送死的,而在戚繼光的駐防下,浙江成了地獄的別稱,所以未經開會商議,倭寇們全部非常默契的繞開戚繼光駐地浙江,轉去福建尋找商機。

其實一直以來倭寇最為泛濫的就是浙江和福建,而浙江的鬼子全部南下,福建原有的鬼子夾道歡迎友軍合夥打劫,於是閩南一帶形勢危急。

從嘉靖四十年(1561)起,福建全省北到福清,南到漳州,當地明軍一觸即潰,四處狼煙,遍地倭寇。(北自福建福寧沿海,南自漳、泉,千裏蕭條,盡為賊窟——《戚少保奏議》)

福建巡撫遊振德崩潰了,不過他自己也知道剛告了胡宗憲的黑狀,想讓有仇必報的胡總督以德報怨支援自己抗日基本上妄想,再加上江湖傳言都是戚繼光讓鬼子在浙江那片神奇的土地無法生存,才來到自己家門口作威作福。

於是遊振德直接向朝廷上書,點名要皇帝下旨調戚繼光來福建支援抗戰。

嘉靖皇帝這次倒十分清醒,知道一隅之禍不及時遏製也會殃及全國,於是直接命令胡宗憲,火速派戚繼光前去馳援。

胡宗憲雖不情願,但皇命難為,隻好命令戚繼光遠征福建。

作為一個天生為戰場而生的將領,戚繼光早已知道福建將是自己夢想騰飛的地方,因此早在皇帝命令之前,就在緊鑼密鼓演練新軍,將戚家軍擴充到六千人。

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風高初選將,月滿欲平胡。

出征時的戚繼光躊躇滿誌,他相信用正義的鐵拳徹底懲罰侵略者的時刻到來了。

剛到福建,戚繼光見到了前來迎接他的福建監軍副使汪道昆,偉大的友誼自此開始。

按理說兩個人一文一武並不搭邊,而且明代素來重文輕武,同級的武官見了文官要依法行禮,何況此時汪道昆級別高於戚繼光。

這似乎不太合常理?

原因其實也不複雜,首先汪道昆和戚繼光有層無法割舍的關係,倒不是兩人出生同鄉,而是汪道昆發跡之前曾做過義烏縣令,而戚繼光率領義烏農民橫掃東洋倭寇,這委實令他內心振奮。

還有汪道昆是當時新安詩派的文壇領袖,而戚繼光雖是武將,卻也是個文學青年,經常打仗之餘寫些詩詞,因此二人很容易有些共同語言。

更重要的是汪道昆這個人絕非俗人,他是古今第一奇書《金瓶梅》的第二大嫌疑代筆者,(第一大是王世貞,也是戚繼光好友,就是他記載的戚繼光用美色春藥行賄張居正),更重要的是,汪道昆雖是文人,不能縛雞,但心羨豪俠,最出名的是給《水滸傳》寫過序,這樣的灑脫文人必定滿身江湖氣,麵對軍界神話戚繼光定然好感突生,二人一見如故並不奇怪。

瞬間的好感很容易獲得,但最為難得的是兩人的友誼經過了時間的考驗,戚繼光死後,墓誌銘是汪道昆所寫,客觀真實地評述了戚繼光的一生,不僅如此,汪還為戚繼光的弟弟戚繼美、父親戚景通分別立傳,深情厚誼可見一斑。

但當汪道昆初見戚繼光時卻沒有時間閑話家常,因為倭情緊急逼得他無處下火,所以見到戚繼光便打開話匣,訴苦不斷,想把黃膽裏的液體徹底傾倒而戚繼光卻鎮定地打斷他:

不要告訴我敵人有多少,告訴我他們在哪!

而他得到的回答是:“到處都是!”

詳細聽完形勢彙報後,戚繼光立刻意識到,這裏的麻煩比浙江嚴重太多。

在浙江,倭寇從來都是臨時上岸,搶了就跑,而在福建,因為守軍羸弱,倭寇在此四處建立根據地,不拿暫住證也打算成為常住人口,氣焰囂張跋扈,目空一切。

戚家軍此時不過六千人馬,若是分兵攻打各地匪巢,不但兵力捉襟見肘,而且效率很低,勝負難料。若是集中兵力挨個踢館,沒個半年一年根本走不完福建全境。

這就是戚繼光遇見的問題,嚴峻緊迫,但戚繼光是個喜歡挑戰的人,每臨大事有靜氣是他天生的優點,經過仔細研究,反複考證,他終於想到一條迅速解決倭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