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皮爾龐特所組建的這個辛迪加,在實力上並不輸給傑伊·庫克一方,但是作為多年把控政府債券承銷業務的“白須帝王”,他的地位又怎麼是新出道不久的皮爾龐特所能撼動的呢?對於這個新的提議,財政部長一口回絕了。
如果換作是旁人的話,在遭到這樣的打擊之後,很有可能就會打消這個念頭,但是皮爾龐特不是平常人,他天生便有著一種不服輸的精神。他堅信,自己隻要耐心地尋找,就一定能夠發現擊敗傑伊·庫克的方法。於是皮爾龐特就像一隻潛伏在陰影中的野狼一般,用靈敏的嗅覺和敏銳的洞察力,觀察自己對手身上的缺點。
終於,在經過一番調查之後,皮爾龐特發現了傑伊·庫克的要害:傑伊·庫克雖然富可敵國,但是口碑卻一直不佳。這也是那個時代暴發戶們的共有特點。1869年為北太平洋鐵路融資的時候,傑伊·庫克為了推銷一億美元債券耍盡花招,為了增加說服力,傑伊·庫克憑空捏造了太平洋鐵路上房地產、商業街等諸多不經推敲的項目。當投資者購買了他的股票之後,才發現這一切都是假的。
皮爾龐特明白,如果政府將債券銷售的業務都交給一個名聲不佳的人去做,那麼這份債券的銷售業績肯定也會受到影響,如果債券銷售情況陷入困境的話,政府很有可能就會考慮選擇新的承銷商,這時候皮爾龐特就有機會了。
想要實現這一目的很簡單,隻要皮爾龐特“提醒”一下廣大的投資者,傑伊·庫克是個“有前科”的家夥就行。於是皮爾龐特再次施展自己幕後推手的本領,他私下裏派遣了幾個下屬,前往各大報館,掏了些好處給報館的記者、編輯們,在第二天的各大報紙上報道了傑伊·庫克曾經的不規矩行為。
麵對鋪天蓋地的負麵報道,本來形象便不怎麼好的傑伊·庫克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國債的銷售業務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冰點。迫於壓力,聯邦政府最後不得不於1873年1月底出台了一套新的方案:傑伊·庫克和皮爾龐特共同發售3億美元利率為5%的債券,發行量均分,各有1.5億美元。
這樣,年僅35歲的皮爾龐特與總統、財政部長以及這個國家最重要的銀行家直接對話,並為自己爭取到發售聯邦政府公債資格,將“白須帝王”傑伊·庫克拉下政府債券主承銷的神壇,成為華爾街令人矚目的青年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