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部分我們將討論另一個推動投機泡沫產生的因素——文化因素。
很多年前,收音機的誕生讓人們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知道千裏之外正在發生什麼事情;電視的出現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起來;網絡的迅速普及使我們的生活方式和信息獲取方式又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現在流行的微博把我們的生活與媒體聯係得更密切了。
希勒教授認為,投資性泡沫的曆史與報紙的曆史幾乎是一樣長的。媒體為我們傳遞信息,讓我們以不同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到最新的信息。當然,媒體也為我們傳遞了有關股市和房市的信息。那麼,難道媒體,具體可以稱為新聞媒體,隻告訴我們那些直觀的信息而沒有別的了嗎?
事實上,新聞媒體一直是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的。它會以盡可能多的方式擴大讀者和聽眾。為了使自己的媒體所發布的新聞既包含競爭者所要傳達的信息,又要讓自己更有競爭力,所以他們會增添一些有關編者的感情色彩:比如塑造一些知名人物、找一些專家人士作一些新聞評論以迎合觀眾和聽眾,其實這些東西我們在生活中很容易就能夠發現。比如說,在現在的廣播、電視和網絡的新聞板塊,都會有大篇幅的有關當日的股市、期貨等信息,並且後麵還帶有一些股評家們的分析,並且嚐試著讓他們對未來的走勢進行預測,有時大學中的學者們也成為新聞媒體吸引大家的一個有效方式。
當然,股市市場的發展是新聞媒體十分關注的新聞題材。廣播、電視以及網絡等都有固定的財經頻道,有時更會有一些經紀人的分析、評論以及預測。人們想炒股賺錢,會對金融新聞十分關注,新聞媒體迎合觀眾的需求,會把每天不停變動的金融新聞放在頭條。其實,這種對金融事件的詳細、專業報道,從某種程度上在向普通大眾輸入更多有關投資的信息。社會上有很多的人他們對投資其實並不十分了解,當新聞中這些消息增多時,他們對信息的接受也增多,接觸的增多會增加他們對此類事情的興趣程度,加上信息的增多使他們自認為自己已經成了半個行家,所以從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從事股市投資的人數。這樣投資品的需求增加了,價格上升了或者過分上升了。
同樣,住房也是公眾心中最為關心的事情之一。當今社會住在按揭買來的房子中,每天為了還貸而工作,他們每天都極其關注各種媒體上有關房產的信息。哪裏開盤了,價格多少,現在國家有什麼房貸政策,國家規定的利率會有什麼變化,諸如此類。即使走在大街小巷,我們也可以看到有關新樓盤的信息,其實這些大的廣告也是一種新聞媒體,它以固定的圖畫、醒目的文字來提醒大家對房地產行業的關注。
媒體的帶有色彩的報道旨在吸引大眾的注意,媒體報道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就是股市和房市。有一些數據表明,股市和體育占新聞報道中所涉及的新聞內容的前二位。但是,這裏要說明一下,並不是發生重大事件的日子,股市的價格就會產生大跌或大漲。雖然有時這種情況會發生,但並沒有大家想象的兩者是必然的關係。
有個調查結果可以證明。伯克利大學的維克手托·尼德霍夫曾試圖說明世界大事日是否與股市價格的重大變化一致。他分析了1950年至1996年之間的標準普爾綜合指數的數據。研究結果表明是他發現了如下的事實:這些年的標準普爾綜合指數表明,某日價格發生巨大幅度上漲(漲幅超過0.78%)的天數占所有交易日的比例為10%,某日價格發生巨大幅度下跌(跌幅超過0.17%)的天數占所有交易日的比例為10%。在432個世界發生重大事件的日子裏,發生了78次價格巨大幅度上漲,56次發生了價格巨大幅度下滑。所以我們看到,從希勒的觀點來看,股市的大漲大落與一些重大事件發生日並不是有很大的關係。他認為本章中提到的各種因素才是影響股市價起伏的關鍵因素。
心理因素
投資決策是由人作出的,人是有心理活動的高級動物,所以投資決策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些心理因素的影響。希勒教授從兩方麵來闡述投資泡沫與心理因素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