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高峰對市場的顯著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上更多的人民得到了和平,他們開始了因為戰爭和苦難所推遲很久的生育計劃,因此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出現了生育高峰。其中,美國的生育高峰最為明顯。因為其他國家戰後的經濟狀況仍然混亂,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經濟、社會卻出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美國由此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美國的生育高峰是指1946年至1966年,這20年間美國的嬰兒出生率非常高。所以,在2000年左右出現了一個數量龐大的35~55歲階段的人群。於是,有一些理論認為如此多的中年人的存在會推動股市的發展。也許是因為這些人購買股票或房產以投資養老,從而擴大了對股票和房產的需求;也許是因為人口多了,相應的產品和服務需要的也多了,這樣消費市場的繁榮,拉動了股市的繁榮。總之,中年人的增長,使市場對房產的需求增加了。其實,這些原因也許是對的,但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希勒教授認為,生育高峰影響股市上漲的最主要原因是:公眾因為生育高峰而對股市上漲的預期。公眾認識到2000年左右這一時期的中年人口多了,從而認為股票的需求會提高,所以價格肯定會上漲。於是,更多的人持有股票但不賣出,這樣預期股市價格上升,導致股票的需求增多,那麼價格一定會上升。其實價格的上升是由於人們認為股票價格會上漲,所以它真得上漲了。
1980年,第一個新聞電視台——有線新聞網(CNN)正式成立。隨後的1991年海灣戰爭和1995年辛普森世紀大審判等事件促使人們更加關注媒體。之後又出現了一些商業新聞的網站,他們向人們提供了24小時無處不在的商業新聞報道,其中有關股市的新聞居多。
近些年來,財經新聞報道的範圍和性質都發生了變化。以前的財經新聞報道以說明白一些新近發生的事情為主,而現在呢,純粹報道消息的版麵大幅度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金錢版麵”增多,這些板塊總是向讀者們報道一些有關企業新聞的信息、一些股票的評價和預測以及由所謂的專家提出如何進行更聰明的投資,等等。
媒體對財經新聞報道的增多,尤其是股市方麵的報道增多,自然引起人們對投資方麵的關注,加上媒體更多的文章在規勸人們如何更好地投資,於是這些財經新聞的報道促成了股票需求的增長。事實上,這如同打開電視機我們隨處可以見到的商品廣告一樣。很多的商品廣告短短幾秒,在這短暫的時間中它不會向你詳細介紹產品的功能等內容,但僅向你告知這種東西的名稱,廣告的目的是讓你知道這種商品的存在,讓它在消費者心中先樹立一個印象。股市報道也一樣,媒體並沒有天天勸你買股票,它隻是天天報道股票的走勢,提高你對它的關注。這種“廣告”是以一種“默默”的方式在吸引你。越來越多的人被吸引關注股票,於是就有人來購買,購買的人增加了,股票的價格就會上升,整個股市就出現了繁榮景象。
分析師們樂觀的分析預測
紮克斯投資研究中心的一項報告表明:1999年,分析師對6000家公司作出的評論,有1%建議是“賣出”,69.5%建議是“買入”,29.5%是建議“持股”。這一情況與以前數據顯示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十年前,分析師們建議9.1%賣出,1999年是十年前的9倍多。
從上麵的數據我們看到,現在的分析師們趨向於鼓勵投資者們“買人”或者“持股”。為什麼分析師們會有普遍的樂觀預測呢?也許是他們真的分析如此樂觀,可是不排除另外一種可能,他們鼓勵投資者多持股是因為他們是為投資銀行服務的。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持股是將股票握在手中不出手,買入是每一個人對股票有更多的需求。那麼,我們知道,需求增加,勢必使股票的價格上升。
希勒認為分析師們樂觀的分析和預測會影響人們對股票的需求,所以價格會上升。那麼,為什麼分析師們的分析和預測會很樂觀呢?原因之一是與投資行業有關的。如果分析師總是不建議投資者買入股票,那麼上市公司的股票沒有人認購,上市公司會對分析師采取報複的手段,分析師們為了自己的未來發展,也隻有為上市公司說話了。另一原因是越來越多的分析師們受雇於從事代理承銷業務的公司。分析師們為了自己得利,會竭力建議越來越多的人買股票,從而使他們的承銷工作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