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導致投機性泡沫的因素(一) (2)(1 / 2)

結構因素

1982年至2000年全球股票市場的價格上漲和20世紀90年代後期許多城市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導致兩個市場價格紛紛上升。其結構因素應該從兩個方麵加以理解,即誘發因素和放大機製。誘發因素是基礎,放大機製是一種機製,放大機製讓這些誘發因素發揮了持續的作用。

雪崩發生時並不一定會有突然的降雪或氣溫的驟變,雖然人們不能測出雪崩發生的準確時間,但是仍然可以通過長期的天氣監測來預測未來雪崩是否將要發生。同時,誘發因素的產生和一些問題的發生也並不是同步的,原因產生了,但它作用於事物會有一個過程。事實上,問題的發生可以理解為因素產生作用所導致的結果。價格上漲這一事件發生了,此時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但是上漲前的一係列變化,卻很少有人去注意。可是,有的時候恰是在這個“量變”的過程中,誘發因素起了關鍵作用。沒有起因,何有結果?

希勒列出了12個導致市場泡沫產生的誘發因素。這裏所說的市場既包括股票市場,又包括房地產市場。其實這兩個市場的價格行情並不同步,而是交替展開的,並且一些相同的誘發因素在兩個市場都發生了作用。

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業主社會

20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讓中國人接受了市場經濟,前蘇聯在20世紀90年代時解體為若幹個市場經濟的國家,從而這些具有不同曆史背景的國家在20世紀末分別建立起了市場經濟的國家。由此可以看到,市場經濟在全世界範圍內正在呈現勃勃生機。與之相伴,世界各國的金融市場也在迅速發展。對於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在20世紀的70年代末引入了市場經濟體製,從而打破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不能在同一個製度下共存的局麵。我國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創立於1990年11月26日。20年來,中國證券行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各項製度在不斷地完善和健全。

美國總統喬治·布什稱美國社會為“業主社會”,它是這樣的社會,私有財產除了資本家的財富之外,還包括每個人擁有的財產。他希望住宅產權擴大成為社會產權的一部分,並鼓勵人們通過養老基金製度讓自己的資金投資於股票市場,用股票市場的所得支付人們未來的養老金。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國的許多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裁員。失業的人們為了生存,自己嚐試著開拓了第二職業——投資股票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在這個市場中,人們當起了自己的老板,並且讓這一職業為自己提供了生活的來源。擔心失去工作給人們帶來了太多的不安全感,想方設法讓自己安全的人們會選擇買房子。在他們看來,房產是一種固定資產,股票也許會跌,但是房價從長遠來說是一定會增值的,因此住宅的所有權為這些人提供了一種生活安全感和投資的滿足感。

因此,我們可以說,失去工作的人和害怕失去工作的人,他們想讓自己承受的風險降低,於是大部分人會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以投資的方式確保安全。投資的人增多了,人們對投資品的需求增多,價格也就上升了。當價格上升得嚴重偏離真實價值時,泡沫也就產生了。

政治和文化的變遷促進了商業的成功

20世紀90年代以後,實用主義價值觀顯著高漲。人們對成功的商業人士的尊重和崇拜已經大大超過了對藝術家、科學家或者革命家的尊重。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實用主義者,他們將投資股票視為迅速致富的捷徑。社會上人們“賺錢”的風氣日益高漲。實用主義價值觀的興起影響了人們對股票的需求,對股票需要量增多,股票變得供不應求,於是推動了股票價格的上漲。房地產也是同樣的道理。當這種因素引起價格上漲超過一定的範圍,而且這種價格上漲能夠持續一段時間,那麼這些投資品的市場泡沫必將產生。

政治方麵,稅收一直是美國政界熱議的話題。市場中各種關於稅收調節的傳言,影響了人們對買入和賣出投資品的決策。受到專家們資本利得稅率下調的建議,人們寧願推遲出售獲利的股票,直到確信資本利得稅率已經下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點才會脫手。

總之,文化的變遷讓人們樂意手中持有更多的股票和房產以讓自己有財富的安全感;政府上的稅收爭議讓人們不願意很容易出售股票,這些都導致了股票價格的持續性上升,於是泡沫就產生了,非理性繁榮也就出現了。

新的信息技術

20世紀40年代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象征了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時代的到來給幾乎所有人的生活帶來了兩件最重要的禮物:手機和網絡。

1982年世界上第一個手機係統問世了。而恰在這個時候,股市跌到了底部,並開始了持續至2000年的上升過程。手機在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把人們之間的距離縮短了。技術的發展、手機功能的增多以及價格的降低,使它的使用呈幾何級數增長。手機的普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加深了人們對科技革命的認識,從而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更趨於樂觀,人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社會更美好,未來社會人們的消費會更多,於是上市公司的獲利也會增多,這種樂觀估計有助於推動股票市場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