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導致投機性泡沫的因素(一) (2)(2 / 2)

20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和萬維網進入了家庭。近些年來,網絡的發展以及計算機性能的增加、價格的降低,使得網絡的覆蓋率越來越高。暢遊網絡中,人們不僅可以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還可以進行娛樂和信息。比如在學術領域,為了查詢一些資料,曾經要跑到圖書館借來厚重的書,然後一本一本翻閱;現在呢,隻要得到了某些電子數據庫的使用權,輸入你要搜索的關鍵詞,你所需要的資料就會迅速被定位到。生活中,想聽流行音樂的新專輯,曾經要帶著隨身聽和各種卡帶,現在呢,隻需要用一個小播放器,將網絡上你所需要的歌曲下載下來,存入小播放器中,而播放器隻有隨身聽的幾十分之一那麼大。一切就是這麼容易。

1994年互聯網開始普及,同時,實際標準普爾指數的綜合收益在1994年上升了36%,1995年增長了8%,1996年增長了10%。那麼很多人也許會問,互聯網和計算機的普及使股市出現了繁榮嗎?

大家知道,近些年來,一些電子零售企業利用互聯網賺取了巨額財富。跨國公司比如有卓越亞馬遜網絡書店,中國本土公司比如有阿裏巴巴、當當網上書店、京東數碼商城等。這也許會造成一個假象:很多公司會從網絡中獲益。然而,將來在美國以及其他國家會出現更多的新公司,這些新公司又會與現在存在的公司競爭。所以,可以說,新技術對當今企業的影響是雙向的:網絡技術會使企業獲利,同時也會使企業虧損。相應的,上市公司的市值也會發生變化。

互聯網與股市繁榮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呢?很多人認為互聯網的出現會使人們對未來的預期變好,促使股價上升。這也許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其實這並不是問題的主要方麵。事實上,互聯網出現以後的股市繁榮,主要是由於公眾的反應出現了變化。互聯網的出現,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發生了變化,然後引起一係列因素的變化,這其中包括經濟因素,從而股市出現了繁榮。比如說人們可以網上購物了,有越來越多的人會在網上購買東西,這也就是說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所以一些公司的銷售額會增加,隨之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會上漲,如果這樣的公司多了,那麼整個股票市場的價格也就上升了。

上麵討論了股票市場,其實房地產市場也是一樣的道理。網絡的發展,讓人們搜索房子信息的能力增加了,人們可以足不出戶了解到國內各地房子的價格,哪裏有人要賣,哪裏有人要買,而且很容易地就能與對方取得聯係,交流的機會多了,交易的成功率必然會增加。所以房子的需求增加了,從而引發了房地產的長期繁榮。

支持性貨幣政策與格林斯潘對策

1996年,格林斯潘在一次演說中曾提到過“非理性繁榮”,但是他並沒有表示將使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來控製這種繁榮。很多人認為,對於市場繁榮,甚至泡沫不至於大到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行時,政府是不會采取措施來抑製這種繁榮的。另一方麵,格林斯潘曾說,“股市下降將會削弱實體經濟,這正是政府所擔心的”,所以,人們認為股票市場下跌時,聯邦政府會為采取擴張性貨幣政策來提高產出、就業和物價。以上所述的就是所謂的“格林斯潘對策”,簡而言之就是:市場繁榮時政策不會采取緊縮貨幣政策;市場蕭條時政府會采取擴張貨幣政策予以幹預。

2001年1月3日,美國經濟出現了微弱的衰退跡象。在此之前的兩個月,美國的利率已經開始下調。經濟衰退跡象的到來早就促使很多人預期利率遲早將下調,因為經濟衰退時,要想讓經濟複蘇起來必須刺激市場進行投資,一些企業辦起來了,這些企業需要的原材料需要其他企業提供,那麼這些其他企業也火起來了,同時又帶動了另外一些企業的繁榮,於是整個社會的經濟就火起來了。當產生利率必將下降的預期時,股市就會受到這種預期的刺激大幅度波動,納斯達克指數當天上漲了14%,這是有史以來單日的最大漲幅。經濟的衰退導致了股市的下跌,2003年聯儲最終把利率下調到了1%的水平。利率的下調使得實際利率為負,從而刺激了房地產的繁榮。這又是為什麼呢?以下用一個例子來解釋。100萬現在用來買房子,一年後這個房子或者大於110萬或者不變,一般情況下價值是不會下降的;如果100萬存在銀行裏,一年後,由於實際利率為負,那實際得到的錢是小於100萬的。所以理智的決策者當然會去買房子而不是存銀行儲蓄。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聯儲對市場繁榮的不幹預會使這種繁榮繼續,市場衰退時政府會迅速采取政策以緩解衰退,所以市場不會長期處於衰退,但會有長期的繁榮,而這種繁榮超過一定限度就成了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