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作出投資決策
本章說到投資成功需要著重考慮的六個因素:可靠性、利潤與虧損的比例、每次交易的成本、交易頻率、資本規模以及頭寸調整模型。事實上,作為任何一個投資者在進行決策時,都需要深思熟慮。這六個因素並不抽象,在每次決策前我們都可以得到相關信息,關鍵是如何基於這些重要信息作出適合自己的投資決策。我們當然會偏向於選擇可靠性較高的投資對象,爭取自己的利潤與虧損比越大越好,根據一次投資的成本與自己持有的資本規模來對自己的頭寸進行適當調整。
“泡沫預言家”希勒——
的研究成果羅伯特·希勒(Robert·J·Shiller)是耶魯大學Cowles經濟學研究基地,斯坦利·裏索(Stanley·B·Resor)經濟學教授。1972年,希勒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他現任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助理研究員、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計量經濟學會(Econometric Society)會員、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學術顧問小組成員。同時,希勒教授也是顧景漢獎學金(Guggenheim fellowship)獲得者。
希勒在金融市場、行為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不動產、統計方法以及市場公眾態度、意見與道德評判等方麵,著作頗豐。1989年撰寫的《市場波動》對投機市場的價格波動作了數學分析和行為分析。1993年撰寫的《宏觀市場:建立管理社會最大經濟風險的機製》提出了多種新的風險管理合同,這引領了一場適應現代人生活水平的風險管理領域的新的革命。此書獲得1996年美國教師保險與年金協會-大學退休證券基金(TIAA-CREF)薩繆爾森獎項;另一本書,《非理性繁榮》對1982年以來的股市所呈現的繁榮景象作了一番分析和說明,認為那是一種脫離實際的反常現象,並獲得了2000年共同基金(Commonfund)獎項,被紐約時報評為非科幻類最暢銷書。《非理性繁榮》這本書是希勒教授在2000年出版的。
非理性繁榮理論震動華爾街:
20世紀90年代後期,美國股市出現了大繁榮現象。針對這一階段股市的繁榮,希勒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這是一種脫離實際的反常現象,可以概括為“非理性繁榮”。他提出,這種繁榮背後一定會伴隨著未來的股市大幅下跌。也許是本書出版時機適當,也許是希勒教授的觀點對投資者的決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當《非理性繁榮》一書出版後不久,美國股市就真的開始了深幅的下跌。從2003年3月初開始,道·瓊斯指數在短短幾周之內下跌了近20%,納斯達克指數的下跌超過了30%。
《非理性繁榮》第一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非理性繁榮”也成為經濟學的常用術語。除了股票市場,美國的房地產價格也開始大幅上漲。2000年至2005年間,美國中等住宅平均房價升幅到53%。2005年,希勒教授對《非理性繁榮》進行修訂。除了探討股票投資以外,還對房地產投資的泡沫進行了闡述和分析。2006年美國的次貸危機不斷顯露,2007年3月金融風暴全麵爆發,美國股市和房市雙雙大跌,並波及全球市場。希勒教授再次成為華爾街的精神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