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請多支持新書……
***********************************************************************
終於處理完了扶桑島的事宜,劉常滿心裏很有把握,使用了這麼未雨綢繆,而且看起來頗為陰險毒辣的處理方法之後,扶桑島上,應該在千年之內都難以發展起來。
就算是哪一天大漢國亡國了,扶桑島照樣也還得成百上千年的發展,才能發展到對中國有威脅的地步。
其實,處理扶桑島的事宜,已經是大漢皇帝在為千年後綢繆了。
劉常滿心裏知道,在中國曆史上,任何時候,威脅都來自於北方。從來沒有哪個南方的小國,比如說先後建國的南詔、大理、吐蕃等國,對中原本土的局勢產生過重大威脅。
對中國威脅最大的,一直是來自於北方的鄰國。這可能與北方人體形更高大,生存環境更惡劣,因此在農業社會的時候,競爭力也更強有關。正因為如此,北方遊牧文明對於中原農耕文明的衝擊,是從來沒有間斷過的。
雖說這個時候,從名義上講,北方所有的國家,包括匈奴、東胡、月氏這樣的大國,韃靼、羌、樓蘭這樣的小國家,烏孫、鄯善這樣的中型國家,都屬於中華聯邦,可劉常滿心裏也知道,這樣的聯邦,其實約束力極低。
一旦中國內部空虛起來,這些聯邦的國家,照樣不會對中原手軟。到那個時候,史書上自然會記載一句:“漢德衰微,諸戎蜂起,入侵中原……”那可就大大不妙了。
可是,朝代的更替那是曆史規律,大皇帝再厲害,也不是長生不老的神仙,因此上,等大漢皇帝去世後,這很多事情就難說得很了。
就算是大皇帝把自己的太子劉裕教育得很不錯,但保不定以後出現一歲兩歲就登基的皇帝呢?所以劉常滿覺得,很有必要為子孫後代做些工作,以確保北方的安全。
站在大漢國的地圖前,劉常滿一眼就看到了大漢國最北方的防線:長城。
自大漢皇帝登基之後,長城沿線自然是完全收回到了中國,甚至包括河套地區在內。在中國曆史上,曆朝曆代,唯有北宋建國之後,一直沒能把長城收回到自己的統治之內,也正因為如此,北宋成了曆史上第一個亡於外敵而不是內亂的中原政權。
如今劉常滿要做的,首先就是要鞏固長城防線。
秦始皇帝上台之後,為了防止國內地方勢力擁兵作亂,因此將國內的長城全部拆除,隻留了北方的長城。
不過大漢皇帝如今的形勢,已經大不相同了。大漢皇帝改革了軍製之後,大漢國的軍隊,已經根本不再是秦始皇帝時候的樣子。擁有了四十萬常備部隊的大漢國,基本上不會再害怕地方擁兵作亂:因為地方根本沒有什麼兵,而五個大防區的兵,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控製。
當然,大漢皇帝也沒有再在國內建長城的想法。不過對於大漢國來說,過了長城防線之後,北方的防線,最重要的一道,就是黃河防線了。
黃河自西向東呈“幾”字形流入大海。在周朝的時候,黃河一直是按照山經河和禹貢河的方向,流入大海的,即入海口在如今的天津附近。
而後來,在春秋晚期,基本上到了秦始皇帝統一前四十年左右的時候,黃河的下遊的走勢,就完全改成了在山東境內入海,曆稱“漢誌河”。
在冷兵器時代,黃河一直是“中原”的最後一道防線。所以大漢皇帝特意在黃河一帶,增設了幾十個防禦點,當然,這些防禦點在設計的時候,是作為普通的縣城建設的,建成之後,這些防禦點也真的做為縣城在使用著,隻不過在軍事專家眼裏,一旦北方有戰事發生,這些縣城立刻就變成了絕佳的防禦點。
不但如此,在東垣和晉陽兩地,大漢皇帝特意的將這兩座城市修成了兩座氣象森嚴的要塞,一旦真有敵人入侵,並順利通過了長城防線,那這兩個城市,就和周圍的防禦點一起,形成一道堅固的人工防線。
劉常滿記得,在後世的時候,有許多戰爭,都是以石家莊和太原為中心展開的,因此上,加強這兩個地方的防禦能力,形成一道防線,那是極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