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體育運動在美國進一步普及。隨著普遍實行每周40小時工作製及第三產業的發展,美國勞動階層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需要從事更多的健身活動,要求增加娛樂設施的願望也日益強烈。早在1906年美國娛樂協會成立時,全美僅有41個城市擁有市立運動場。此外,各級政府部門還建造公園、遊泳池及室內體育娛樂中心等設施。
該時期美國體育發展的主要特點有:
一、學校體育重點時有起伏
1953年,美國健康、體育與娛樂協會(AAHPER)的月刊上發表了克勞斯·韋伯與海西拉德的文章《肌肉健康與體質》,通過比較美國與歐洲兒童的體能,作者指出:“美國兒童在測驗中的不良現象可用高度的機械化和伴隨著體力勞動的缺乏來解釋。”這引起了美國有識之士對民族體質的重視。
1958年,AAHPER對青年健康測試的結果發表,同樣指出:美國兒童與歐洲同齡相比更不健康。1961年肯尼迪總統就任青年健康委員會主席,在《運動》雜誌上發表著名文章《軟弱的美國人》,他寫道:“促進人民參加體育活動並提高他們的體質水平,永遠是美國的基本政策。”在其影響下,美國健身活動出現興盛的跡象。前蘇聯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使美國陷入教育恐慌中,對原來的教育體係進行了批評和反思,這也同樣引發了體育的改革,使體育運動得到重視。加上兩次體質測試的結果,美國國會在1958年通過了著名的《國防教育法案》,使巨額資金投入教育領域,為學校體育開辟了新的局麵。
在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國內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社會上重新出現了反對將體育列為必修課程的呼聲,認為體育與必修課程係統聯係不大,因此應該最先受到衝擊。這種情況下,一些大學體育必修項目被變為選修課。到20世紀70年代末,“標準測試”的結果顯示在必修要求減低的時期,學生得分持續下降。這種情況下,對體育必修課的反對逐漸鬆懈。到1980年,出現了學校為學生提供多種運動方向、學生進行選修的狀況。在課程必修受到挑戰的同時,出現了體育活動中強調休閑的趨勢。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許多學生選擇像壁球、有氧舞蹈、背包旅遊等選修課程,而非傳統的健身和競技性活動。20世紀80年代的“新遊戲”深受年輕人的喜愛,新遊戲強調體育中合作的活動,而不是競爭。然而1986年調查顯示,美國年輕人的健康水平從70年代中期以來繼續下降,促使人們重新關注傳統健身活動。
二、從關注學生到關注全體公民
二戰後的美國體育在關注學生健康的同時,也開始擴大了其範圍,滲透到社會群體之中。主要原因是由於二戰後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的進程加快,使“文明病”在社會蔓延,為了自身的健康,人們紛紛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其中黑人和婦女體育的發展受到特別重視。
二戰後,體育領域對黑人的歧視得到一定改變。最高法院1954年的決議更是在公立學校中促成了黑人的競技參與。同時,由於經濟狀況的改善,黑人開始參與社會上的體育活動,如郊區有大量的足球、棒球、橄欖球聯盟,能為有條件的黑人兒童提供像高爾夫、網球、遊泳和其他的體育項目。
不僅政府在為消除體育中種族主義而努力,社會團體也在為此而奔勞。波士頓東北大學的體育社會學研究中心,在1990~1996年間,開始實施一種“團隊工作”項目,目的主要是改善高中和社區中種族間的關係。通過該計劃,不同民族的退役運動員進人學校。該計劃在20多所學校中近13萬的學生中實施,並產生了一定效果。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婦女體育經曆了急劇的變化。婦女自由運動獲得了力量,推動婦女在各領域的平等對待,包括競技。早期的婦女學校競技被控製在全國業餘競技聯合會婦女分會(NAAF)手中,後來是在AAllPER的女子競技分會那裏,該分會到1963年才接受了校際競技。1971~1972年,大學中的女子競技的控製權最後轉移到女子大學校際競技聯合會(AIAW)手中。AIAW在國內和國際水平上促進了競技體育的發展。全國高校聯盟在女子競技中也發揮更大作用,出版了有關規則的書籍,推進了高中水平全國競技的發展。《第九法案》使美國的婦女體育在高中和大學階段獲得飛速發展,80年代和90年代初,婦女在獲得巨大發展的同時,公眾要求對婦女體育增加更多的投人。大學女子競技體育的成功使NCAA開始試圖從AIAW手中接管婦女競技(而它們開始是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