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中東問題讓美國深陷泥淖(6)(3 / 3)

現在,前蘇聯雖然消失了,但中東地區的石油重要性卻更加突出,因而以色列這個棋子也就越加重要了。

而隨著阿富汗塔利班被戰敗,美國感到中東戰略的決戰期正在到來。

戰後五十多年,美國在中東布了很多棋子,僅次於以色列的是沙特阿拉伯。沙特石油儲量世界第一,產量雖然不是第一(因為限產保價),但是隨時可以成為第一,在中東占有絕對優勢。沙特石油過去是由阿美石油公司開采經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石油國有化時期,沙特回收了石油開采權,阿美石油公司成為沙特石油的經營者。美國不希望油價太高,因為美國進口石油越來越多;沙特也不希望,因為過高的油價使替代能源出現,威脅石油的地位,從而不利於沙特的長遠利益,所以沙特總是充當破壞OPEC高油價政策的馬前卒。隻要沙特增產,油價就無法維持。當然,美國並不希望油價太低。過低的油價不僅損害美國國內石油工業的利益,而且對於削弱歐洲、日本的競爭力不利。沙特也不希望,低油價使收入減少,因而在石油價格跳水時,沙特還會單獨堅持限產。這一特點使美國與沙特在石油價格政策上配合默契。當然,美沙在油價上也有利益不一致的時候,這時就要看雙方的實力及外交了。二戰後,美國逐漸擠走了英國勢力,從經濟、政治、軍事上對沙特王國保持著強有力的控製。1974年,美國與沙特建立“防務合作混合委員會”;1976年,美沙簽訂價值220~250億美元的《軍事工程協定》,沙特的軍事裝備由美國提供,軍官由美國訓練。1979年伊朗政變後,美國失去了中東地區的一個重要棋子,沙特地位更顯突出。

但美沙關係還有另一麵,那就是沙特強烈反對美國支持以色列。伊斯蘭教聖地麥加、麥地那都位於沙特境內,沙特人多是忠實的伊斯蘭信徒,而以色列是伊斯蘭的死敵。如果沙特國王不支持阿拉伯反對以色列的事業,沙特境內就難以安寧,輸油管線和油井就可能被沙特老百姓破壞。在某種意義上,本·拉登就是沙特國內反美、反以色列力量的代表,而且這股力量還在繼續發展。現任沙特國王來日無多,如果繼承問題解決得不好,沙特有可能步伊朗的後塵,發生反美政變。

有同樣危險的是埃及。自薩達特上台後,埃及政權就成了美國在中東的又一支柱。然而,在美國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指導下,埃及國內貧富兩極差距進一步拉大,中下層人民失去生活希望,日益受到伊斯蘭教的激勵,國內局勢正變得撲朔迷離。與此同時,波斯灣地區的兩個大國伊拉克和伊朗則仍然在美國的控製之外,成為伊斯蘭各國反美力量的大本營,而其中對美國威脅特別大的是伊拉克。

因此,在對阿富汗作戰勝利的鼓舞下,美國發現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時期,或者製服伊拉克,威懾各國伊斯蘭反美力量,從而使中東出現有利於美國的穩定局麵;或者伊拉克可能會利用伊斯蘭世界反美情緒的高漲,暗中支持顛覆沙特、埃及、約旦等國親美政權,從而根本上損害美國的中東利益,破壞美國控製中東石油的長遠戰略。

表明美國決戰意向的,是美國近來支持以色列轟炸巴勒斯坦,美國輿論討論廢掉阿拉法特。阿拉法特是一個務實派,他屈從於美國和以色列的淫威,希望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能夠有寸土立足之地的情況下,承認《巴勒斯坦分治方案》,承認以色列在例次中東戰爭對占領的大部分領土。換言之,阿拉法特事實上是屈膝求和。對於普通巴勒斯坦人來說,屈膝求和政策實出被迫無奈。對不願意打落牙齒和血吞的巴勒斯坦人來說,阿拉法特就成了美國和以色列的走狗。然而,以色列並不因為阿拉法特屈膝求和而滿足,他們希望這個下跪者從世界上消失,至少從巴勒斯坦、從耶路撒冷消失,他們希望借阿拉法特之手消滅那些不願意屈服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這個願望曾經一直受到美國牽製,因為美國還得考慮讓沙特這樣的阿拉伯盟友國內局勢穩定。然而,既然中東各親美政權的穩定已經受到威脅,那麼不如放手以色列消滅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釋放中東的反美力量,然後逐一予以消滅,謀得中東地區的長久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