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中東問題讓美國深陷泥淖(7)(1 / 3)

美國這樣做可能還有三個迫切的理由,其一是借戰爭減緩或擺脫正在加深的經濟危機,轉移國內視線;其二是趕在石油生產峰值到來之前完成對中東的控製,以便今後製造、操縱石油危機,威脅歐洲和日本的生存命脈,使歐洲和日本不得不繼續服從美國的控製;其三,美國總統布什出身石油財團,又與軍工和金融綜合體關係密切,代表著美國共和黨內最保守、最有長遠眼光、又最有實力的鷹派,是好戰分子。

中東上空已經是陰雲密布,雖然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下大雨。

伊朗,美國永遠的痛

伊朗是一個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但是因為國家的貧弱和技術的落後,最先從伊朗石油中受益的並不是伊朗人,而是外國人,特別是英國人。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英國就涉入了伊朗的石油業,建立了“英波石油公司”,即後來的“英伊石油公司”的前身。在這個公司中,英國政府占有很大的股份,通過這個機構,英國把伊朗石油收益的絕大部分都據為己有。例如在1950年,英伊石油公司的純利潤接近2億英鎊,英國政府獲得5000萬英鎊的稅收,而伊朗政府僅從石油產地使用費和稅款中獲得1600萬英鎊。在公司高層中也沒有伊朗人,而且伊朗要從公司購買石油的話,出價還要比英國高,也比從前蘇聯進口石油貴。當時伊朗的許多人都認為,隻要把已經剝削伊朗多年的英伊石油公司國有化,伊朗所麵臨的經濟難題就會迎刃而解。於是在上世紀40年代後期,伊朗的石油國有化運動日益高漲起來。

在伊朗石油國有化運動日益高漲、國內局勢愈加動蕩之際,民族陣線領導人摩薩台於1951年4月29日被任命為首相。摩薩台是當時伊朗為數不多的深孚眾望的領導人之一。因為在當時貪汙盛行的伊朗政界,摩薩台是少有的一個廉潔的政治家,而且為了國家的利益,他堅決主張對伊朗石油國實施國有化。在他的推動下,國王簽署了石油工業國有化法案,這就使得對英伊石油公司實施國有化有了法律依據。眼看自己的利益就要受到損害,英國反應強烈,在與摩薩台等堅持石油國有化的勢力商談無效後,推翻摩薩台政府、讓親英分子取而代之就成為英國的一個目標。

與英國相反,杜魯門政府對摩薩台出任首相公開表示歡迎,認為他能夠阻止帶有共產主義色彩的伊朗人民黨的發展,並能使動蕩不安的伊朗局勢穩定下來。事實上,美國對伊朗的石油國有化也是持支持態度的,美國駐伊朗大使艾倫在1947年就宣布:“伊朗的資源屬於伊朗美國人民完全支持(伊朗人)自己作出的選擇”。石油國有化運動開始後,美國又把摩薩台作為伊朗抵抗“共產主義威脅”的唯一合適領導人而給予支持。前蘇聯首次試驗核武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美國惴惴不安,於是就製訂了一個新的、更積極的遏製共產主義擴張的政策,即NSC—68。這個新戰略強調美國必須要在冷戰中掌握主動,要加大美國的軍事建設,並要大幅度地增加美國對外軍事和經濟援助,像伊朗這樣的位於前蘇聯勢力範圍(包括中國)周邊的國家是援助的主要目標。美國的全球戰略從“重點防禦”轉向了“周邊防禦”,伊朗對於它來說已是不可或缺的了。

摩薩台執政後,原先一致支持他的民族陣線發生了分裂,卡薩尼、巴凱、馬卡等領導人因為不滿摩薩台的一些做法而退出了民族陣線,這些人物都是有很大影響的。特別是宗教領袖卡薩尼,是當時唯一一位可以與摩薩台相提並論的伊朗領導人,因此他們的退出嚴重削弱了摩薩台的支持基礎。此外,王室、傳統上層勢力也一直不滿摩薩台。再加上英國的一貫努力,對伊朗石油實行了封鎖,加劇了伊朗的經濟困難,所以摩薩台麵臨的挑戰接二連三,伊朗局勢也因此越來越不安寧。不過雖然英國曾試圖搞垮摩薩台,而且還有伊朗一些勢力的協助,但是都沒能成功,它采取武力行動占領伊朗產油區的計劃也被杜魯門政府勸阻。

事實上,自英伊石油爭端發生後,杜魯門政府一直努力促使雙方進行直接談判,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美國政府還為此提出了一個方案。但是英國並不為之所動,這既有英國政府的原因,也有英伊石油公司的原因。英伊爭端的拖延使得伊朗脆弱的經濟雪上加霜,國內局勢也愈加混亂。而這時,在伊朗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下,摩薩台的選擇餘地已經非常得小,所以在外國人看來,他的立場就相當地僵化,聲望自然也就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