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以色列是美國一手扶植起來的。美國自詡為以色列的“保姆”,更加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父親”。父親與兒子之間也會有矛盾,但矛盾是次要的。有時候,兒子不聽管教在外麵闖禍,父親也罵兒子幾句,以息眾怒,以取得調解人的資格。但當兒子在外殺人,別人要捉他償命時,父親又會全力支持兒子。美國與以色列就是這樣一種“父子”關係。1967年7月,以色列發動閃電戰,空軍傾巢出動,六天之內摧毀了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的空軍。靠的是美國第六艦隊向以色列提供的“空中保護傘”,和美國電子情報船“自由號”監聽、截獲、轉送情報給以色列。1973年10月,埃及和敘利亞以牙還牙,向以色列發動閃電戰,一周之內以色列損失坦克和裝甲車1/3,損失飛機1/4。埃及軍隊摧毀“巴列夫”防線,敘利亞軍隊攻克戰略要地——戈蘭高地,“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打破,以色列全國一片恐慌。以色列向美國求援。美國認為,這個兒子太驕傲自負,應該讓他受點挫折,開始並未理睬。眼看著以色列戰敗在即,美國急了,國防部軍火庫完全向以色列打開。美國飛行員駕駛戰鬥機到特拉維夫機場,直接交給以色列飛行員,第六艦隊的直升機將灌滿燃料和彈藥的坦克送到戰場附近,以色列駕駛員開著坦克就投入戰場。18天戰鬥,以色列總共消耗了9億美元的武器,絕大部分由美國提供。
那麼美國不惜與整個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為敵,全力撫養以色列這個“兒子”,縱容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屠殺、驅逐,以至發生“9·11事件”,究竟值不值?美國國內許多人認為不值。其理由是,迄今為止,以色列不但沒有在解決石油問題上幫忙,反而添了許多亂,使阿拉伯世界反美情緒強烈。間接促成了1973年石油危機、1979年石油危機、“9·11事件”。對解決伊朗霍梅尼政權、伊拉克薩達姆政權都沒有多大幫助,中東地區各種突發事件的解決,還是得靠美國自己的力量。因此,不值得。美國之所以要養這個“兒子”,是美國猶太人集團劫持了美國政府和人民。也有人認為值得,他們說,中東地區迄今為止的事件都還不需要以色列出手,但這一地區未來的事件就有可能需要以色列出手。美國可以在中東有若幹支航母艦隊,但畢竟不如以色列這個陸軍基地經得起持久作戰。以色列空軍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到達主要出事地,如從美國起飛則晚了很多。事實上,在冷戰期間中東阿拉伯各國都拒絕向美國提供軍事基地,以色列因此成為美國遏製前蘇聯伸向中東的有力工具。另外,以色列的存在有力地打擊了阿拉伯民族主義,直接使埃及反美的納賽爾政權下台,親美的薩達特政權上台,使阿拉伯各國認識到美國的巨大威力。而美國還不需要直接承擔責任或罵名,甚至還能充當中東問題調解人,功不可沒。從成本上說,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到1985年,美國向以色列提供的贈款和貸款約為300億美元(其中贈款約為一半),平均每年不到10億美元,與美國的軍事開支相比不過是滄海一粟。至於“9·11事件”,既不能歸咎於以色列,更不能歸咎於美國的中東外交政策,而是要歸咎於恐怖分子,歸咎於那些不懂得向強者臣服的極端分子。所以,撫養以色列是投入小回報高的大事業。以色列前總理佩雷斯1984年訪美時,曾經這樣勸說美國的納稅人:“美國之所以願意援助以色列,是為了美國的本身利益;美國願意支持以色列克服其經濟困難,是為了在這一地區保留一支力量。美國每年為北約組織花費巨額的軍事費用,而且還向西歐派駐了軍隊,這都是為了維護美國和西方的利益而美國為以色列的花費要少得多,以色列還不要求美國派軍隊去以色列,但以色列卻保障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同美國站在一起對付前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