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中東問題讓美國深陷泥淖(6)(1 / 3)

綜合當前多種因素看,第二種前景出現的可能性更大。這主要有三方麵重要依據:首先,盡管中東亂局20多年來前所未見,但另一方麵,國際社會尤其是大國希望整治中東局勢的願望也達到20多年來的頂峰。這完全不同於曆史上的大國角力。眼下,包括聯合國、歐盟、法國、俄羅斯、中國在內的整個國際社會對中東局勢,都願意做出多種努力,防止局勢完全失控,並希望中東問題逐步得到妥善解決。剛剛結束的八國峰會,各大國首腦在中東問題上一致的看法就是明證。因為中東局勢的長期動蕩,將有利於極少數伊斯蘭極端主義勢力及其同夥的滋長,對幾乎所有國家的長遠發展和整個世界的和平都沒有好處。從這個角度看,中東局勢的發展比上世紀80年代更惡劣的可能性不大,不具備那樣的國際大背景。

其次,衝突各方的盤算還比較理性,發生更大的戰爭並不符合它們的初衷。對以色列而言,自沙龍以來的戰略一直都是,憑借自身強大實力,在1967年以前的邊界內建立強大的以色列國,同時保留遭受攻擊采取有力報複的權力和能力。以色列新政府此番強力打擊哈馬斯和真主黨,也是出於此考慮,繼續擴大衝突很可能事與願違。對黎巴嫩而言,真主黨此次通過綁架以色列士兵挑起事端,無非想進一步提高其在政府中的政治地位。如果事態繼續惡化,不僅得不到黎政府的全力支持,其在政府內閣中的三分之一席位,也可能失去民眾基礎。而巴勒斯坦哈馬斯也不願以民生做戰爭賭注。這樣,國際社會的斡旋有了足夠空間。

再次,中東各類矛盾極其錯綜複雜,安全生態十分脆弱。美國早有在中東構建地區集體安全機製的設想,謀求建立覆蓋波斯灣、巴勒斯坦和北非地區的安全合作架構,把伊拉克重建、伊朗核問題、阿以衝突、中東無核區建設等重大安全問題都納入其中來加以解決,為中東的長期穩定提供製度保障。但美國一直缺乏國內民眾和國際力量的強力支持。此次,中東幾乎所有重大矛盾同時迸發,國際社會高度一致地支持締造和平的努力,這使中東地區安全機製建設既顯得必要和迫切,也為美國的目的提供了較有利的國際支持,無疑是一大契機。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看似一場對美國在中東控製能力的挑戰,其實卻可能成為美國在中東的戰略態勢的最大“拐點”,潛藏著美國的重大機遇。下一步,美國要做的可能是,給它在中東最重要的盟友以色列實現其目的的時間和空間。但也要防止以色列“過度使用武力”和防衛失當而使局勢失控,這種拿捏的難度實在太大,對戰略資源調動和駕馭能力都是巨大考驗。危機能否變成轉機,挑戰能否變成機遇,機遇能否被及時抓住並充分利用,並非易事。這不能不說是對美國這個超強霸權的重大考驗。

美國與以色列“父子情深”

美國石油一半以上靠進口,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來自中東和北非的阿拉伯國家。中東地區的石油儲量占世界65%強,產量則為30%弱,如果加上北非,將提高到70%強和40%弱。可以說,未來全世界的石油來源將高度集中於中東、北非的阿拉伯世界,考慮到新發現的裏海油田與伊朗接壤,則這一地區的重要性將更加無與倫比。

對中東的重要性,美國早有認識。二戰期間石油是重要作戰物資,僅美國海軍每天就消耗9萬噸石油製品。但美國本土新油田尚待發現,國內石油儲備明顯不足,是阿美石油公司、美屬巴林石油公司在中東發現了大量石油,支撐了美國的石油信心。然而,直到二戰結束,中東還是英國的勢力範圍。於是,美國開始憑借自身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擠走英國勢力,建立對中東的控製。其中的關鍵之一是接管英國對巴勒斯坦的控製權,支持猶太複國主義在巴勒斯坦的建國計劃。

美國支持猶太複國主義的理由和英國相似,即要在陌生而懷有敵意的伊斯蘭文化地區扶植一個可以信任的盟國,以達到威懾、離間、控製中東各國,支配中東資源的目的。但在二戰結束之際,英國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持猶太複國主義,擊退阿拉伯人的反抗了。於是美國乘虛而入。另外,猶太複國主義者在美國已經頗具實力,他們在經濟上、輿論上都對美國政府的決策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就這樣,對外戰略的需要與內部政治壓力相結合,促成了美國不顧阿拉伯各國的反對,支持以色列建國。1947年,美國操縱聯合國通過了一個極不公正的《巴勒斯坦分治方案》,方案規定,占巴勒斯坦總人口不足1/3的猶太國分得57%的土地,而人口超過2/3的阿拉伯人卻隻占43%的土地。宗教聖地耶路撒冷和伯利恒實行國際共管。

這一決議如同火種落入幹柴。猶太複國主義者看到了美國的堅決支持,他們更加有恃無恐,籌集了大量資金購買武器,加上美國以銷售為名向猶太人贈送的武器,迅速武裝起來。哈加納、伊爾貢、剛毅軍等猶太複國主義到處製造恐怖事件,將阿拉伯人從他們世代居住的領土上趕走,以奪取全部巴勒斯坦領土。阿拉伯各國則強烈不滿,醞釀著消滅這個新生的猶太國。1948年5月14日,本·古裏安宣布以色列誕生。16分鍾後,美國即宣布承認以色列,並提供1億美元的援助。第二天,阿拉伯國家聯盟宣布“聖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幾天之後,以色列軍隊傷亡慘重,眼看全軍覆滅。於是,美國急忙讓聯合國通過停火決議,決議要求停火四周,此期間禁止戰鬥人員和軍事物資進入巴勒斯坦。然而,就在停火期間,美國組織誌願兵幫助建立了以色列空軍和海軍。美國猶太人捐資在歐洲購買的武器源源不斷流入以色列,大批猶太移民湧入以色列,使以色列實力大為增強。停火結束後,阿以雙方打成平手。7月15日,美國再度通過安理會勒令巴勒斯坦停火。然後故伎重演,大量的武器裝備進入以色列。到10月15日,以色列兵力及裝備已遠遠超過阿拉伯聯盟,以色列悍然撕毀停戰協議,發動全麵進攻。這一次,阿拉伯聯盟終於戰敗,被迫簽訂停火協議。通過戰爭,以色列奪取的土地增加到占巴勒斯坦領土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