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中東問題讓美國深陷泥淖(5)(1 / 3)

在美國前總統布什當政期間,美國因“基地”組織製造“9·11”恐怖襲擊而發動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另外,布什許多涉及伊斯蘭的強硬講話,也使美國與伊斯蘭國家之間的關係更加惡化。

對於伊斯蘭世界來說,奧巴馬完全是一個新人,對他的政策取向並不完全了解。盡管奧巴馬在演講中引用《古蘭經》中的一些語句,同時奧巴馬也講述了他個人的穆斯林背景,希望在感情上拉近與伊斯蘭世界的情感,但伊斯蘭國家依然認為,奧巴馬畢竟是美國總統,他究竟會在改善雙方關係上做些什麼,目前隻會“觀其行”,而不會“信其言”。

美國與伊斯蘭國家之間的關係不會因為奧巴馬的一次演講而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他的演講不可能對雙方關係產生“巨大的影響”,但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如果奧巴馬繼續目前的做法,就可能產生一種“累積效應”,最終達到改善關係的目的。

雙方發展關係的障礙,主要是雙方之間的成見根深蒂固,一時很難改變。如果你問普通美國人對伊斯蘭世界的看法,他們可能會發表許多負麵的意見。同時,伊斯蘭國家也需要克服對美國的成見。

因此,美國必須采取一些實實在在的具體行動才有可能逐漸取得伊斯蘭國家的信任。如果大部分美國軍隊如奧巴馬所言撤離伊拉克,這將對改善雙方關係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在一些伊斯蘭國家看來,美國出兵攻打伊拉克就是為了獲得那裏豐富的石油資源。如果大批美國軍隊撤出伊拉克,這將給伊斯蘭國家留下一個好的印象。

奧巴馬的生父出生在肯尼亞的一個穆斯林社區,奧巴馬年少時又與繼父在伊斯蘭國家生活過一段時間。科爾曼認為,奧巴馬特殊的個人背景或許有利於幫助他拉近與伊斯蘭國家之間的感情。另外,奧巴馬是民選出來的美國非洲裔總統,這也會起到美國白人總統無法起到的特殊作用。但奧巴馬畢竟是一名在美國長期生活的基督徒,他能改善多少還不能過早地下定論。

此外,美國對伊斯蘭國家的政策總體不會有重大改變,有的也隻是一些調整。奧巴馬在開羅大學的演講試圖向伊斯蘭國家傳遞的隻是一個信息,即美國不想與伊斯蘭國家為敵。

中東政策的失誤讓美國頭痛

美國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帝國,在謀求霸權均勢的總體戰略之下,美國的政策目標是:遏製歐亞大陸上潛在的敵對大國,鞏固美國在東亞和西歐的主導地位,防止包括美國盟友在內的任何國家單獨控製重要地區。美國的全球戰略可稱作動態多元均勢。美國的戰略態勢是脆弱的,美國不可避免地在多條戰線上麵對數目不定的敵人。冷戰後東亞新興大國的崛起,已經讓美國感受到了危機。1998年美國國防部安全戰略報告指出,亞太大國的崛起“提出了一係列潛在挑戰”。國防部2000年國防戰略評估認定:“太平洋最有可能成為美軍重大軍事行動的戰區”。如何應對亞太大國崛起帶來的挑戰,是“美國在21世紀前期麵臨的最重大的挑戰之一”。國防部2001年防務評估報告稱,東亞“存在著出現一個有豐富資源的軍事對手的可能性”。

冷戰時期美國中東政策的目標務實而穩健。奧斯曼帝國衰落以來,中東地區小國林立,一盤散沙,缺乏潛在的戰略級競爭對手對美國的全球地位構成威脅。豐富的石油儲備、連接東西方的戰略通道與大國在中東的爭奪掩蓋了中東的衰落。冷戰格局下的美國戰略重心在歐洲,美國中東政策服從和服務於這一戰略重心。中東是美國世界戰略的次核心區域與側翼。冷戰下的美國中東政策有兩個基點:把中東納入美國的大戰略,使之成為遏製和抗衡前蘇聯的前沿陣地;爭奪石油資源的控製權。主要阿拉伯盟友的政治安全與國內穩定,是美國推行中東政策的主要依據。隻要地區穩定和其他戰略利益得到滿足,“美國就願意維持現狀”。

在後冷戰時代美國總體世界戰略之下,中東依然處於從屬地位。美國作為不完全霸權國家所處的危險是:美國“所具有的實力足以對付任何國家,但不能作到同時對付所有國家。”由於歐洲的融合與東亞新興大國的崛起,美國單極體係的霸權均勢已全線繃緊。美國霸權均勢的最佳行動原則是:充分利用控製外洋的巨大優勢,保持戰略上的集中,盡可能超然於歐亞大陸的紛爭之外。隻有在絕對必須的時候才進行幹涉,從而在關鍵的地區,在決定性的時刻投入力量,以恢複均勢。這一特點決定了美國在中東最低限度的介入原則。從中東的力量結構來看,以色列、伊朗和阿拉伯國家構成相互獨立的地緣政治力量。穩定中東的關鍵是維持這三股力量的均衡,即維持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力量均衡,處理好巴以爭端;維持伊拉克與伊朗的力量均衡。美國以超然的地位,以最低限度的戰略投入管理中東秩序,從而在決定命運的關鍵戰略區保持重心。如美國學者所言:“在全球性框架內,地區性均勢不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我們所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