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中東問題讓美國深陷泥淖(3)(3 / 3)

進入21世紀,阿拉伯人對前途更加悲觀。阿拉伯人明白:阿拉伯要想站起來,要想在世界上得到尊重,就必須團結起來。而當前的阿拉伯世界卻是一盤散沙,阿拉伯社會的道德下降,阿拉伯政府的無能,阿拉伯國家間的內鬥,都讓阿拉伯人感到傷心和失望。他們懷念1950年代、1960年代阿拉伯人團結一致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下,另一種力量抬頭了,這就是本·拉登為代表的泛伊斯蘭主義團體。泛伊斯蘭主義成為團結阿拉伯人的一種新興力量,阿拉伯人從拉登身上似乎又看到阿拉伯統一的希望。

拉登明白,要使阿拉伯人團結起來,靠現狀不行。必須要有一個契機,有一個共同的危機感,才能使阿拉伯人團結起來。拉登的組織發動對美國的恐怖主義襲擊,就是意在製造這樣一個契機。拉登當然知道,他挑畔了超級大國,美國不會輕易放過他。布什總統已經說過,一定要抓到拉登,不管是活的還是死的,拉登已經做好死的準備。美國空襲阿富汗之後,新聞中播放的拉登的錄像講話,某種意義上就是他最後的遺言。拉登說:“對於美國人,我有以下進言:我對真主起誓,除非巴勒斯坦人民能夠享受到和平,除非所有的異教軍隊撤出伊斯蘭領土,重還真主安寧,否則美國人將永遠不知和平為何物。”

拉登的講話讓巴勒斯坦人感動,也讓很多阿拉伯人感動:拉登重新提起了被人遺忘的巴勒斯坦問題,重新舉起了阿拉伯的大義。如果拉登死了,他是為巴勒斯坦的解放事業而死,是為阿拉伯世界的統一而死,是為伊斯蘭的聖戰而死,對於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徒來說,拉登當然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在巴基斯坦,示威遊行的人群打著拉登的畫像,高喊:“拉登!烏薩瑪!”也是這個原因。

現在阿拉伯人普遍對他們的政府感到失望和反感,拉登這樣的反政府阿拉伯組織層出不窮,阿拉伯世界又在孕育著一場新的革命。有人說美軍進駐沙特阿拉伯,是為了保護沙特人,引起沙特人的普遍憤慨。引用一位沙特反政府人士的話:“美軍去沙特阿拉伯是為了沙特人?笑話!美國去沙特,是為了保護中東的石油,為了保護腐敗的沙特政府而已。”參加“9·11”恐怖主義襲擊的多數是沙特人,不少人預測伊斯蘭革命的下一個目標將是沙特阿拉伯。

恐怖主義行動古來有之,隻要人們心中有仇恨,有憤怒,他們就要報仇,就要泄憤,恐怖主義就不會消失。美國要想消滅針對美國的恐怖主義,就要消滅阿拉伯人對美國的仇恨。要化解阿拉伯人的仇恨,就要公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從阿拉伯國家撤軍。關於這點拉登的“進言”沒有錯。

1987年12月28日,在以色列的占領區加沙地帶,一輛以色列軍用卡車撞死了四名在加沙打工的巴勒斯坦民工,加沙地區1萬多名巴勒斯坦人上街遊行抗議。

這種抗議活動對於以色列來說已是家常便飯,以色列啟用了其老方法:出動軍隊向遊行群眾開槍,逮捕領頭的抗議者,就可把抗議活動鎮壓下去。但這次以色列的老方法不靈驗了,以色列軍隊射殺了數名遊行抗議者,不但沒有起到威嚇作用,反而引起以色列占領區各地更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以色列當局逮捕抗議的領袖人物,可是抗議活動的領袖人物卻是越抓越多。此後的三年間,以色列軍隊射殺了數千名巴勒斯坦抗議者,逮捕了數萬名巴勒斯坦人,但仍未把抗議活動鎮壓下去。

抗議活動的主力軍是不到20歲的年輕人,他們向以色列軍隊投擲石塊,因此這樣的抗議活動又被稱為“投石革命”。在西方記者的電視攝像機前,一位巴勒斯坦少年拍著胸脯向以色列士兵喊叫:“向這裏開槍!”以色列士兵隨即開槍,少年倒在血泊下。但少年的死並沒有嚇倒他的同伴,更多巴勒斯坦少年站出來拍著胸脯向以色列士兵喊叫:“向這裏開槍!”麵對這些不怕死的人,以色列當局感到束無策。1987年的“投石革命”開始後,巴勒斯坦問題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以前巴勒斯坦抵抗運動的主體是以色列境外的巴勒斯坦難民,此後以色列境內的巴勒斯坦人成為抵抗運動的主導。在以色列境內的巴勒斯坦人,都是具有合法以色列國籍的“以色列公民”,這與以色列境外的巴勒斯坦難民完全不同。以色列當局開槍鎮壓自己國家的公民,在人權問題上引起世界輿論的批評。迫使以色列不得不考慮讓以色列境內加沙等巴勒斯坦人集聚地區“自治”,以解決日益深刻的國內巴勒斯坦人抗議問題。這也是後來阿以雙方達成巴勒斯坦人“自治”和平協議的重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