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9月約旦當局鎮壓巴解組織後,巴解總部所領導的遊擊隊主力1萬餘人從約旦轉移到黎巴嫩境內,在黎巴嫩南部建立營地,逐步控製了黎巴嫩南部地區,成為“國中之國”。巴解組織不時對以色列進行襲擊,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巴解遊擊隊更是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襲擊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1973年4月,以色列派特種部隊潛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暗殺巴解組織幹部。1978年3月,以色列以報複巴解遊擊隊為由,出兵入侵黎巴嫩南部地區。3月1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派聯合國部隊進駐黎巴嫩南部地區,幫助黎巴嫩政府恢複對南部地區的控製。
巴勒斯坦武裝力量轉移到黎巴嫩後,得到黎巴嫩伊斯蘭教派的支持,但卻遭到黎巴嫩基督教派的反對。巴解組織在黎巴嫩境內建設巴勒斯坦人的學校、醫院,巴解遊擊隊的士兵背著槍大搖大擺地走在黎巴嫩大街上,好像在自己國家一樣。此外巴解組織還直接支持黎巴嫩的伊斯蘭教派,這些都引起黎巴嫩基督教派的強烈不滿。終於在1975年4月,爆發了基督教派與伊斯蘭教派之間的黎巴嫩內戰。
基督教派民兵在戰爭初期稍占上風,但伊斯蘭教派民兵在巴解遊擊隊和敘利亞的支持下,逐漸扭轉了戰局。1975年10月,黎巴嫩、敘利亞、埃及、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召開六方會議,決定組成以敘利亞軍為主力的阿拉伯維和部隊進駐黎巴嫩。此後,黎巴嫩內戰逐漸平息,但黎巴嫩的基督教派對敘利亞的幹預不滿,基督教民兵與敘利亞軍之間多次發生武裝衝突。
1982年發生了以色列駐英國大使遭巴解組織恐怖主義分子刺殺事件,恰值1982年爆發英阿馬島戰爭,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集中於馬島戰爭上,以色列乘此時出兵可以減少世人的注意力。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駐英國大使遭巴解組織刺殺為由,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解遊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隻用了幾天時間,就占領了黎巴嫩南部。這是第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也被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第五次中東戰爭後,巴解組織的實力大為減弱,而阿拉伯諸國對巴解組織的支持也隻停留在形式上。在此情況下,巴解組織不得不謀求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1988年巴解組織主席阿拉法特做出了無奈的決定,宣布接受聯合國1947年分割巴以的181號決議,成立巴勒斯坦國,承認以色列的存在。當然反對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人也不少,人們嘲笑說:“承認了以色列還叫什麼解放組織?”阿拉法特宣布承認以色列10天後,巴解組織的激進派在蘇格蘭上空製造了泛美客機爆炸案,讓阿拉法特十分難堪。
到1990年,支持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大義已是被人遺忘的曆史,俄國、中國等以前支持阿拉伯的國家,也開始對中東問題持旁觀態度。就在此時,伊拉克總統侯賽因出兵吞並科威特,引發海灣戰爭。侯賽因重新提起阿拉伯大義:如果以色列遵照聯合國的242號和338號決議,從阿拉伯被占領土上撤軍的話,伊拉克就從科威特撤軍。巴勒斯坦人感謝侯賽因,他沒有忘記阿拉伯大義,沒有忘記巴勒斯坦人。盡管支持伊拉克使巴解組織陷入國際上的孤立,巴解組織還是宣布支持伊拉克。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占領了大片阿拉伯國家的領土。1967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從占領土地上撤軍,但以色列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後,阿拉伯國家雖然收回了部分被占領土,但大部分被占領土仍然控製在以色列手中。1974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338號決議,重申以色列應遵從242號決議,從占領土地上撤軍,以色列仍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撤軍決議,美國就召集多國部隊武力執行聯合國的決議。為此阿拉伯人感到不平:“為什麼以色列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美國就放任不管?美國對待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完全是采用雙重標準。”
伊拉克在海灣戰爭中慘敗後,巴解組織更陷於孤立無援的地步。此後,巴解組織不得不依靠美國與以色列談判,爭取巴勒斯坦的“自治”。但美國本來就是親以色列的,所以巴解組織在談判中不得不做出大量讓步。巴解組織中的強硬派反對阿拉法特的過分讓步,他們在巴勒斯坦不停製造恐怖主義活動,試圖阻礙阿拉法特的巴以和談。由於反對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人很多,阿拉法特與以色列達成的協議,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