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9月6日,美國總統卡特、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在美國總統休養地戴維營舉行最高首腦會議,埃以雙方簽署了在中東和平進程中具有曆史意義的《戴維營協議》。《戴維營協議》規定以色列將埃及的西奈半島返還,埃及則允許以色列船隻自由通過蘇伊士運河和蒂朗海峽。1979年3月埃以雙方正式簽署和平協議,1980年1月,埃以雙方互派大使,建立外交關係。薩達特本來還想在《戴維營協議》中加入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內容,以表示他沒有忘記阿拉伯大義。但遭到以色列的強烈反對,最後隻是在形式上簽署了《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內容。1978年12月召開的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通過了反對《戴維營協議》的決議,埃及與以色列單獨簽署的《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並沒有被其他阿拉伯國家承認。
對於《戴維營協議》,以色列無疑是歡迎的。因為以色列從在巴勒斯坦建國開始,就麵對被周邊阿拉伯鄰國武力消滅的巨大壓力。阿拉伯世界中最有影響的大國埃及承認以色列存在,阿拉伯對以色列的包圍圈就此分裂瓦解,以色列的軍事壓力大大減輕。而且沒有埃及參加,阿拉伯國家再次對以色列進行大規模武裝進攻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以色列的安全感大為增加。
對於其他阿拉伯諸國來說,埃及的背叛帶來的打擊是沉重的。埃及脫離反以色列陣營不僅造成阿拉伯世界的分裂,而且以色列與埃及講和後,對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領土返還問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等)的關心大為減弱。實際上在埃以和談後,以色列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和平談判就處於停滯狀態。埃及本國的激進泛阿拉伯主義者,也對薩達特總統的背信棄義感到憤怒。1981年10月6日在開羅舉行的閱兵式上,一群士兵突然向主席台上的薩達特開槍,薩達特當場死亡。薩達特總統遇刺後,副總統穆巴拉克當選總統。穆巴拉克上台後,基本保持了薩達特的對以和平、對美加強關係的外交政策,但也注意改善與阿拉伯諸國的緊張關係,埃及與阿拉伯諸國的關係有所緩和。
1979年,不安定的中東地區又發生了另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伊朗革命。巴列維王朝執政的伊朗,與美國的關係非常親密,是美國在中東的橋頭堡。伊朗本是一個擁有眾多虔誠信徒的伊斯蘭國家,可是1960年代以後,巴列維國王在伊朗進行大膽激進的西方式社會改革,引起了伊斯蘭勢力的強烈不滿。1977年開始,伊朗各地開始出現反政府運動,1978年下半年反政府運動達到高潮。1979年1月,巴列維國王被迫出國,因反對國王而流亡國外的伊斯蘭精神領袖霍梅尼返回伊朗。1979年4月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憲法規定伊斯蘭教義為立國準則,建立起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
伊朗革命大大改變了中東的勢力格局。在巴列維國王時代,伊朗是美國在中東的最可靠盟國之一,伊朗也是以色列的友好國家,在阿以戰爭中站在以色列一方。而伊朗革命後,伊朗成為最強硬的反美國家之一,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實力受到相當大的影響。同時伊朗也與以色列斷絕了外交關係,成為以色列的敵對國家。伊朗新政權使美、以感到不安,但也使不少阿拉伯國家感到不安,因為伊朗要輸出革命,這使中東許多王製國家不免產生危機感。1981年5月中東六國成立“阿拉伯灣互助會”,共同防衛伊朗的威脅。
伊朗新政權要求美國引渡逃到美國的前國王,但被美國拒絕。1979年11月,伊朗學生占領了德黑蘭的美國使館,扣留了52名美國人質,霍梅尼宣布支持學生們的行動,此後美伊兩國關係陷入危機。卡特總統試圖派特種部隊潛入德黑蘭強行救出人質,但營救人質作戰失敗。美國人質一直到1981年1月才被釋放,但人質獲救靠的不是美國政府,而是伊拉克總統侯賽因。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出兵伊朗,兩伊戰爭爆發,伊朗迫於戰爭壓力,避免四麵樹敵,釋放了美國人質。
兩伊戰爭的直接原因是領土問題。伊朗和伊拉克是鄰國,邊境爭端自古就有。伊朗在巴列維國王時代,擁有中東最強的軍隊,號稱“中東警察”。1975年,伊拉克在伊朗和美國的壓力下,被迫簽署了有利於伊朗的邊境條約。1979年伊朗革命後,伊朗與美國惡交。伊朗失去美國的支持與援助,軍事力量大為下降。於是侯賽因宣布1975年的邊境條約無效,出兵試圖收回劃給伊朗的領土,引發了兩伊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