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世界的分裂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國家除了在軍事上進攻以色列外,又試圖用石油作武器,發起了石油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兩周,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10國召開會議,決定對軍事經濟援助以色列的國家以及同情以色列的國家,進行石油禁運。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和日本等依賴中東石油的國家,不得不重新檢討自己的中東政策。特別是日本,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高達100%,所以日本趕緊撤回以往曖昧不清的中東立場,表明支持阿拉伯國家。日本政府宣布關於中東問題的三點原則:“一、以色列應該從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占領阿拉伯國家的領土上全麵撤軍;二、國際社會要本著公正的原則解決中東問題;三、承認巴勒斯坦人的正當權利。”1973年12月,阿拉伯產油國正式承認日本為友好國家,解除對日本的石油禁運。
石油戰爭雖然收到一些效果,但由於多數阿拉伯國家的產業單一,幾乎全是清一色的石油工業,所以石油禁運對阿拉伯各國自己的經濟打擊也很大,難以長久維持。石油戰爭隻持續了幾個月,阿拉伯國家就不得不重新開始對美國和歐洲出口石油。但石油危機造成的石油價格暴漲,對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打擊,遠遠大於對歐美發達國家的打擊,非產油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借債購買昂貴的石油,這後來發展成為一些貧困發展中國家的嚴重債務問題。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做出了最大努力,但仍未能實現收回被占領土地的戰略目標,甚至沒有得到戰爭的主動權,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戰爭也沒有收到預期結果。此後,埃及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打敗以色列開始產生懷疑,埃及人也重新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埃及之所以要與以色列打仗,完全是為了解放巴勒斯坦人。以色列的目標是巴勒斯坦,本來並不想與埃及作戰。如果埃及不是基於阿拉伯大義主動向以色列挑戰的話,埃、以雙方和平共處是完全可能的。從埃及本國的利益出發,與以色列和平共處是有益無害的,埃及人何必為了巴勒斯坦人去流血?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全世界處於國際主義的高潮階段。那時不僅前蘇聯到處對外援助、輸出革命,中國也勒緊腰帶無償援助第三世界的窮朋友,中國為朝鮮、越南等其他國家付出過很大代價。1970年代後期,前蘇聯、中國等對無底洞似的外援感到疲倦,開始從國際主義路線上後撤,轉向利益優先的愛國主義。第四次中東戰爭後,埃及的泛阿拉伯主義思潮也大大後退,本國利益第一的愛國主義思潮抬頭。在這種情況下,埃及總統薩達特開始考慮與以色列的和平問題。
1977年美國新總統卡特上台,美國的中東政策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在此以前,美國的中東政策主要是前國務卿基辛格製定的扼製前蘇聯戰略,即把以色列作為遏製前蘇聯在中東擴展的馬前卒。卡特總統上台後,提出了“對蘇緩和”與“人權外交”新政策。卡特批評基辛格的中東政策過分誇大前蘇聯的威脅,沒有從人權觀點考慮巴勒斯坦人的處境問題。卡特大幅度修改了基辛格的以色列一邊倒中東政策,考慮建立平衡阿以雙方利益的新中東政策。1977年3月,卡特總統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表示:“以色列應該撤回到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前的停戰線,巴勒斯坦人應該返回自己的故鄉。”
麵對美國的新中東政策,以色列方麵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不得不在和平問題上做出讓步。以色列開始通過羅馬尼亞的外交渠道,秘密與埃及接觸,試探和平談判的可能性。埃及也麵臨國內嚴重的經濟困難,想謀求和平環境,集中精力發展本國的經濟建設。所以埃以雙方一拍即合,達成了和平談判的意向。以色列同意在領土方麵作出讓步,歸還所有占領埃及的領土,而埃及的回報則是放棄消滅以色列的阿拉伯大義,承認以色列的合法存在,與以色列建立和平共處的共存關係。
1977年11月,埃及總統薩達特突然宣布訪問以色列,這在阿拉伯世界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阿拉伯聯盟的盟主埃及,居然背叛他們共同立下的與以色列不共戴天的誓言,單獨與以色列講和。”埃及的背信棄義行為使整個阿拉伯世界憤怒了,薩達特在訪問以色列前曾到敘利亞訪問,試圖向敘利亞總統阿薩德解釋埃及的立場,薩達特和阿薩德的會談最後變成激烈的爭吵,兩國長期親密的友好關係絕裂。1978年12月在敘利亞召開的第九次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到會的諸國強烈譴責埃及的背信棄義行為。諸阿拉伯國家紛紛與埃及斷絕外交關係,阿拉伯聯盟也開除了埃及的會員國資格。此後敘利亞和伊拉克暗中較勁,爭當阿拉伯聯盟的新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