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中東問題讓美國深陷泥淖(1)(2 / 3)

猶太人對赫茨爾建立猶太人國家的設想都很讚成,但赫茨爾在哪裏建國都行的設想,卻遭到不少異議。另一位猶太建國運動的領導人威爾茲曼(後來成為以色列國的首任總統),建議把猶太建國的地點選定在猶太人的故鄉巴勒斯坦,這樣就不是單純的建國,而是具有曆史意義的、名正言順的“複國”。在第一屆全世界猶太人大會上,到會者經過激烈辯論,最後決定把建國的地點定為巴勒斯坦,把奮鬥的目標從“建立猶太國”改為“恢複猶太國”。巴勒斯坦有一座Zion山,是古代猶太國祭神的聖地。猶太人看到Zion山時,油然產生回到自己祖國的溫暖感覺,所以猶太人把“猶太複國運動”情感化地稱為“去看Zion山行動”,即Zionism,現在我們則把Zionism翻譯為“猶太複國主義”。

雖然第一屆全世界猶太人大會上,猶太複國主義者給自己提出了在巴勒斯坦建國的奮鬥目標,但這個奮鬥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很渺茫。有人向當時統治巴勒斯坦的奧斯曼帝國蘇丹提出在巴勒斯坦建國的請求,猶太人的請求被蘇丹拒絕。猶太人內部也出現了爭論,不少人認為與其在現實性渺茫的巴勒斯坦建國,不如在現實性較大的東非烏幹達建國。假如當時猶太人做出在東非烏幹達建國的決定,就不會有今天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民族衝突。不過曆史是不能假設的。

正在猶太人為在巴勒斯坦複國,還是在烏幹達建國的問題上爭吵不休的時候,好運悄悄降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奧斯曼帝國加入德奧同盟,與英法開戰。由於美國猶太人在政治經濟方麵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英國為得到美國的更多支持,拉美國參戰,於1917年發表了支持猶太複國主義的《貝福爾宣言》,聲稱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自治國家。美國有幾百萬猶太人,是猶太人勢力最大的國家。美國從一開始就強力支持猶太複國運動。英國發表《貝福爾宣言》後,美國總統威爾遜立即向英國政府表示支持《貝福爾宣言》,1922年美國國會正式通過一項支持《貝福爾宣言》的決議,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

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被稱為“歐洲重病人”的奧斯曼帝國日益凋零,終於在1920年崩潰,在它400多年的光榮曆史上畫下了休止符。根據英國與法國簽訂的戰後處理奧斯曼帝國領土的協議,奧斯曼帝國的中東領土成為英法兩國的委任統治地區,英國統治了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地;法國統治了敘利亞、黎巴嫩等地。英國統治巴勒斯坦後,向猶太人放開了移民巴勒斯坦的大門,於是大量猶太人開始湧入巴勒斯坦。在英國統治巴勒斯坦之初,當地的猶太人隻有5萬人,巴勒斯坦92%的居民都是阿拉伯人。此後猶太人移民迅速增加,到1939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猛增至近50萬人。

對哪個國家來說,大量外國移民的湧入都會給當地居民的生活造成重大衝擊,現在世界各國都有限製外國移民人數的條例,阻止外國移民的大量湧入。可是當時英國對猶太人的移民巴勒斯坦,卻沒有人數限製。加之巴勒斯坦地窮資源少,吸收移民的能力有限,大量猶太人的湧入,對當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環境造成很大衝擊。特別是1930年代納粹德國開始排斥猶太人後,一些社會地位較高的、具有專業技術的猶太人也被迫移民到巴勒斯坦。與教育和專業技術較高的猶太人相比,阿拉伯人在農工商各方麵都競爭不過猶太人,加之猶太人湧入造成土地物價的上漲,使阿拉伯人越來越趨向貧困化。

阿拉伯人對猶太人的不滿開始爆發,巴勒斯坦各地不時發生抗議和暴亂。在阿拉伯人的抗議和暴亂麵前,英國統治當局動搖了。為了安撫阿拉伯人,加之1930年後歐洲排猶風潮的加劇,英國在支持猶太人建國的路線上開始後退。英國當局於1939年宣布限製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的移民人數,把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人口控製為不超過當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英國當局規定之後五年進入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移民人數上限為75000人,超過上限人數的移民為非法移民,要強製遣送出巴勒斯坦。英國軍艦24小時在巴勒斯坦海岸線巡邏,一旦發現有偷渡上岸的猶太人,立即拘捕。

英國限製猶太人的新政策讓阿拉伯人感到滿意,這當然也引起了猶太人的不滿和憤怒。一些激進的猶太人組成激進團體,開始對英國人進行“武力反抗”。猶太人沒有自己的軍隊,所謂“武力反抗”,就是搞恐怖主義,這和現在的伊斯蘭激進派沒有什麼兩樣。猶太恐怖主義分子在巴勒斯坦各處製造針對英國人和英國設施的爆炸和槍擊恐怖事件,美國也在暗中支持猶太人激進派的武力反抗。二次大戰結束後,猶太恐怖主義分子的恐怖活動日益加劇。進入1946年以後,巴勒斯坦各處每隔幾天就要發生一起恐怖主義爆炸或槍擊事件。1946年8月,後來成為以色列總理的貝京所領導的恐怖主義團體(其成員還有後來成為以色列總理的莎米爾),炸毀了耶路撒冷最大的高層建築——設有英軍司令部的達比都國王飯店大廈,英國軍人平民死者80餘人。如果能把電視攝像機的鏡頭推到50年前,我們就會看到與今天伊斯蘭恐怖主義分子無出二轍的猶太恐怖主義分子,在巴勒斯坦爆炸大廈的恐怖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