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所達到的高度的思想藝術成就,使它在當時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惺園退士序說:“慎勿談《儒林外史》,讀之乃覺身世酬應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可見作品反映現實的巨大批判力量。在小說史的發展中,《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基礎,為以後諷刺小說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晚清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等顯然是受了《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影響,並在結構上也有所模仿。我國新文學的偉大作家魯迅,極其推崇《儒林外史》,他的戰鬥的文學傳統特別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和《儒林外史》也有一定的關係。
第八章 紅樓夢
第一節 紅樓夢的作者
《紅樓夢》的原作者曹雪芹(1715?-1764?)名沾,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先世本漢人,但很早就成了正白旗內務府“包衣”(注:包衣,滿洲語奴仆的意思。清未入關前,凡所獲各部落俘虜,均編為包衣,分屬八旗。),康熙朝,已是煊赫一時的貴族世家。從曾祖父曹璽起,經祖父曹寅,父輩曹顒、曹頫 ,三代世襲江寧織造,祖父曹寅一代是曹家鼎盛時期,曹寅的兩個女兒都被選作王妃。康熙六次南巡,有五次都以遭家的江寧織造署為行宮,後四次是在曹寅任內,可見當時曹家權勢的顯赫以及和康熙關係之密切。曹寅是當時的“名士”,能寫詩、詞、戲曲,又是有名的藏書家,著名的《全唐詩》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這樣的家庭傳統對培養曹雪芹的文藝才能起了一定的作用。曹寅死後,曹顒、曹頫相繼承襲職位。其時清宮廷內部鬥爭異常激烈,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父親曹頫因事被株連,獲罪落職,家產抄沒,次年全家北返,家道遂衰。到了乾隆初年,曹家似乎又遭另一次更大的禍變,從此就一敗塗地了。
曹雪芹一生恰好經曆了曹家盛極而衰的過程。他十三歲前曾在南京過了一段“錦衣紈袴”、“飫甘饜肥”的生活,十三歲遷居北京後,初在宗學工作了一個時期,這時他結識了敦敏、敦誠兄弟,晚年在西郊“蓬牖茅椽,繩床瓦灶”,生活更為困頓。曹雪芹從宮廷貴族下降到“舉家食粥”(見敦誠贈詩)的不平常經曆,使他對社會上種種黑暗和罪惡的認識比別人更全麵、更深刻,對封建階級沒落命運的感受也比別人更深切,同時也使他有機會接觸更廣闊的社會現實,這都為他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思·兔·在·線·閱·讀·
生活的困頓並沒有消磨曹雪芹的誌氣,相反地更促使他嗜酒狂狷,對現實表現傲岸不屈的態度。敦誠的《佩刀質酒歌》題下小注記錄了曹雪芹的一件軼事:
秋曉,遇雪芹於槐園,風雨淋涔,朝寒襲袂。時主人未出,雪芹酒喝如狂,餘因解佩刀沽酒而飲之。雪芹歡甚,作長歌以謝餘。餘亦作此答之。
在敦誠的詩中還寫道:“曹子大笑稱快哉,擊石作歌聲琅琅!”從這裏我們可以想見他性格的一斑。
《紅樓夢》寫於曹雪芹淒涼困苦的晚年。創作過程十分艱苦。小說第一回說“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真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可惜沒有完稿,就因幼子夭折、感傷成疾,還不到五十歲,就在貧病交迫中擱筆長逝了。死後,留下的隻有琴劍在壁,“新婦飄零”,連他手稿也無人整理。幾個好友草草地殯埋了這位偉大的作家。
曹雪芹的未完稿題名《石頭記》。基本定稿隻有八十回,八十回後的一些稿子不及整理便已“迷失”。這八十回,開始在為數很少的朋友中傳閱,繼之則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開去。此後藏書家抄錄傳閱,凡三十年之久,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偉元、高鶚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已是一百二十回。書名也由《石頭記》改為《紅樓夢》。後四十回一般認為是高鶚續成的(注:近來有人認為後四十回的作者並非高鶚。高鶚隻是把當時各種續稿整理補訂而已。)高鶚字蘭墅,別號“紅樓外史”,乾隆時進士,做過內閣侍讀,刑科給事中等官。他根據原書線索,把寶、黛愛情寫成悲劇結局,使小說成了一部結構完整、故事首尾齊全的文學巨著,從此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續作中有些篇章和片段寫得也還精彩、生動,如黛玉之死,襲人改嫁等。但就總的思想和藝術成就來說,和原著還有相當距離。有些人物性格走樣了,特別是寶玉中舉和出家成佛被封文妙真人,以及賈府複興、蘭桂齊芳等描寫,顯然背離了原作的精神。
《紅樓夢》的版本,大致可分為兩個係統。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