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西南且未還,幾曾蒿目委時艱。三重茅底床床漏,突兀胸中屋萬間。
凝練有力,風格逼近劍南。他曾說:“平生怕拾揚劉唾,甘讓西昆號作家”(《自題癸未以後詩槁》)。大抵查慎行的詩以白描見長,不尚灌麗,“得宋人之長而不染其弊”。趙執信(1662-1744),字伸符,號秋穀,山東益都人。康熙進士,官讚善。論詩與王士禎不合,著《談龍錄》以譏之。主張詩中有人,詩外有事,以意為主,言語為役。“主強而役弱,則無令不從”。這都是正確的見解,擊中了漁洋的要害。他有很多反映人民疾苦和被迫暴動的詩,如《後紀蝗》、《大堤歎》、《刈麥二十韻》、《水車怨》、《詛雨師》、《氓入城》等。也有一些諷刺地方官吏的詩,如《土木偶》、《吳民多》、《獍雲謠》等。《蓬萊閣望諸島歌》、《大風登海鏡亭觀潮》、《太白酒樓歌》等都是很出色的詩篇。又如《張曲江祠》雲:“丞相祠前古木齊,舊開關路俯丹梯。(注:梅關是張九齡開元初奉敕所開。)君王底事憂南越,不遣經營劍閣西?”代表他的清新峭拔,思路 刻的詩風。
此外清初詩人還有毛奇齡、朱彝尊、宋犖、顧景星、吳雯等。而朱彝尊的詞更有名。
第三節 清初的詞派和詞人◢思◢兔◢網◢
詞發展到南宋已達到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詞乃退居次要地位。白樸、薩都剌、張翥等較有名,而張氏《蛻岩詞》為尤著。明人詞多率意之作。楊慎、王世貞稍突出,而成就不高。惟明末陳子龍是一個優秀作家,王士禎稱其《幽蘭》、《湘真》諸集,“意內言外,已無遺議”。可以說是明詞冠軍。清初詞人輩出,成就亦多突過元明,詞學又呈現複興氣象。
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浙江秀水(今嘉興縣)人,康熙中,以布衣應博學鴻儒考試, 為翰林院檢討,官日講起居注。他博學工詩,又工為詞,曾纂輯唐宋金元詞五百餘家為《詞綜》,為詞的研究和創作提供重要資料。他是所謂浙派詞家代表。其詞以薑夔、張炎為宗,多在字句聲律方麵用工夫。他自己曾說:“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解珮令]《自題詞集》)。他的詠物懷古之作往往有所寄托,如[長亭怨]《雁》、[賣花聲]《雨花台》、[風蝶令]《石城懷古》等,顯然都和感慨明亡有關。此外還有很多豔詞,李符以為“托旨遙深”,“一歸雅正,不若屯田《樂章》徒以香澤為工者”(《江湖載酒集序》),其實這種“勸百諷一”的寫法是不足取的。但朱彝尊的詞,字琢句練,精工雋永,藝術上的成就還是不可忽視的。同時有李良年、李符、沈 日、沈岸登、龔翔麟,都善為詞,大抵亦以薑、張為宗,與彝尊號浙江六家。
陳維崧(1625-1682),字其年,號迦陵,江南宜興人。康熙中,應博學鴻儒試,官翰林院檢討。工詩及駢散文,尤長於詞,曾與朱彝尊合刻一稿,名《朱陳村詞》,故又並稱朱陳。他作詞極富,多至一千八百首。其詞模仿蘇辛,以壯語著稱,尤於稼軒為近。他有些詞反映民間疾苦,具有社會現實意義。如[賀新郎]《纖夫詞》寫軍隊征發民夫拉纖,弄得“閭左騷然雞狗,裏正前團催後保,盡纍鎖係空倉後”。又如[虞美人]《無聊》雲:
無聊笑撚花枝說:處處鵑啼血。好花須映好樓台,休傍秦關蜀棧戰場開。 倚樓極目添愁緒 ,更對東風語:好風休簸戰旗紅,早送鰣魚如雪過江東。
那時清朝統治者正在川陝一帶鎮壓反抗者,作者所表現的思想情緒,就是這一現實的反映。他的詞無論小令長調,多以豪情盛氣出之。小令如[醉太平]《江口醉後作》、《夜宿臨洺驛》等闋,長調如[滿江紅]《汴京懷古》、《秋日經信陵君祠》等闋都可以代表迦陵詞的主要風格。《汴京懷古》中有幾首歌頌義俠,貶抑帝王,反對以成敗論人,也有一定意義。不過他的詞豪放有餘,沉厚不足,往往劍拔弩張,缺乏必要的含蓄。當然,他的詞還有另外一麵,例如[喝火令]《偶憶》有雲:“如今庭院隔天涯。記得沿街一樹粉梨花,記得花陰微露幾扇綠窗紗。”兼有秦、柳風調。
清初詞人較有成就的還有納蘭性德(1655-1685)。他原名成德,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他是一個貴族公子,工為詞,直抒胸臆,自然流麗,風格頗近李煜。因任康熙皇帝侍衛,多次奉命出塞,其中部分抒寫邊塞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