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未來的眼睛(1 / 3)

【未來的眼睛】

說白了,就是市場能辦的,多放給市場。社會可以做好的,就交給社會。政府管住、管好它應該管的事。

李克強

2013年3月17日

2013年4月15日,新疆吐魯番。

《都市消費晨報》的夥伴們進入恰特喀勒鄉其蓋布拉克村,為孩子開餐,這是免費午餐在新疆的第一所學校。

這所學校60年來沒有翻新過,有兩個班級成了危房,有102名小學生,12名公辦老師,3名代課老師,均為維吾爾族,80%以上的學生步行1小時以內到校,中午的夥食基本都是水泡幹饢。

開通免費午餐後,孩子們給辦公室寄來一個彩繪葫蘆,上麵畫著免費午餐的圖形,令人感動。今年,我們要進入更多新疆學校,服務更多維吾爾族孩子。

4月2日,上海同濟大學,免費午餐2周年慶。我邀請了共同發起免費午餐的22家媒體首度聚集,頒發了發起機構證書。可問題是,誰來頒發這本證書呢?我決定請方坤友,他是免費午餐第一所學校——貴州黔西縣沙壩小學的校長。他比我更合適,因為我隻是發起人的一分子。

截止到2012年底,免費午餐基金加上都市快報,共計籌款超過5000萬元,覆蓋205所學校,近4萬孩子受益。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發表演講,讚揚我們的行動多方麵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教育部財務司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處處長劉玉光做了主旨發言,來自國家和民間社會的兩個行動將繼續攜手前行,守望互助,共同服務鄉村兒童。

當晚,喜馬拉雅大劇院裏,戴誌康先生為我們舉辦了一場慈善晚宴,伊能靜請來吳克群、劉愷威等明星助陣,我們獲捐300餘萬元。

5月18日至20日,免費午餐執行部相繼走訪武漢、新晃、芷江三地,對湖北、湖南兩省的免費午餐全縣開餐模式進行工作總結和經驗交流,並和三地政府達成進一步合作的協議,擬把合作模式擴大到九年製教育中的初中學校。

夥伴們繼續在全國奔走,我則走進了校園。

2013年初,我獲得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兩份獎學金,許小年教授幫我支付另外一部分學費,支持我係統性學習組織治理。小年老師是我們的政策顧問,我在困惑的時候,會打電話向他請教,他總是會停下工作,耐心幫助我理順。我們的團隊年輕,有激情有銳氣,但專業治理能力不足,他希望我保持自己的優勢,此外還要了解企業家的思維、邏輯和行為方法,增加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堂上,我總是把教授們的講課內容對比我們的公益事業,因為碰撞、博弈和突破而欣喜不已。我將做如下幾件事:

一、輕重緩急,順勢而為。

二、建立穩定價值觀和樸素的正義感,激活夥伴內心之愛、使命和誌願者精神,知曉我們因何而奮鬥。

三、我們的優勢是聯合各界做好模型,蓋樣板間,須持續保持創新能力。

四、掌握品牌,充分放權,支持各地方團隊高度自治,堅持海星式多中心結構,鼓勵各地競爭。

五、透明公開,民主決策,確保夥伴自由而安全,勇於創新。

六、定期學習和訓練,優化製度,完善預算、評估、監督和製衡等流程標準化,持續提升組織績效。

某日,偶然讀到長江商學院的座右銘“取勢、明道、優術”,不禁莞爾。

兩年來,超過150萬人向免費午餐捐款,散布各地的不知名網友的小額捐款始終是我們的基本盤,但我們還要更多開拓企業捐款,進一步推動捐款多元化,保護資金鏈免於斷裂。

我們嚐試把免費午餐學校做成一個可靠、可控和可視的公益產品,然後推銷給社會來“包校”——大企業包大學校,中等學校找中等企業或者明星,村小則交給網友聯合包校。

他們為什麼會包下一個學校呢?因為需求。每一個企業都有回報社會的想法,隻是找不到安全可靠的渠道,或者是找不到可靠的公益產品。我們保障了捐贈安全,並願意和這個企業分享品牌,在學校掛出雙品牌的匾牌,另外,由我們來做好企業和學校之間的連接和服務工作。

我建立了一個“免費午餐公益產品研發中心”,負責開發新的公益產品,並嚐試學習耐克、蘋果等,聯合廠家推出一係列免費午餐品牌衍生品,構築一條更穩定的資金來源。我們設置“首席信息官”職位,通過數據分析找出富有價值的捐款人和誌願者,並收集和嚐試滿足捐款人更多的需求。最重要的是,我們將積累和整理上億鄉村兒童方方麵麵的大數據,為全麵服務兒童提供精準的決策支持。

此外,一些捐款人對我隻有一個請求——把他們的孩子帶到鄉村去,麵對和幫助他們的同齡人,他們希望我能激活孩子的愛和善良,學習關切和幫助,形成某些能力。我又組建了一個服務團隊,並把這些孩子編成一支“預備隊”,給他們賦予使命,和我們並肩而戰。

後來,我讀到了徐永光老師的文章,他認為,“公益也是一個產業,與其他產業一樣,有產品、有需求、有供應、有消費、有市場。”慈善機構依靠服務質量和信息公開吸引捐款;用企業家的精神對其進行經營管理,以保持效率和活力。在開放的競爭環境和供求關係的調節下,高效、低價、服務多樣化的公益機構將最終勝出。

去年,華盛頓郵報北京分社社長Keith Richburg采訪我,他很好奇我這些年是不是很危險。我告訴他,在寫新聞的11年裏,我沒有遭遇投訴、訴訟,也沒有被人威脅,更沒有人懸賞追殺。做公益,更是安全順暢,還兩次被邀請成為春節聯歡晚會的嘉賓。

他表示驚訝。

我說,一直是純粹和正直在庇護我。寫新聞時,掌握多少證據說多少話,對事不對人,不偏不倚,沒有私敵或者仇恨。而做公益,更加不會有敵人,我們用微博集結中國多方力量,合作、建設、推動社會進步,令所有人心生安慰。

其實,不論官民,每一人心裏都有對真善美的判斷,都期盼安全、自由和美好的生活。沒有人公開拒絕理智與溫和的改變,這也是我對未來的信心所在。

中國的未來是什麼?

這個國家的新任總書記習近平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3月17日,新任總理李克強召開新聞發布會。在重慶大學附近的一個賓館裏,我停下工作,看他講述他的施政理念:“說白了,就是市場能辦的,多放給市場。社會可以做好的,就交給社會。政府管住、管好它應該管的事。”

我寫了一條微博,說的是:總理如與人民同甘苦,人民願與總理共患難。

我們需要梳理一下,中國的現狀是什麼?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創造了一個偉大的經濟奇跡,城市化發展到50%,GDP變成全球第二,這是一個遍地黃金,插根木棍也會長成樹的時代,一個欲望勃勃的時代,更是一個不加節製的時代,一些中國人對財富的狂熱追逐,對道德的拋棄和匪夷所思的無法無天,業已被記入人類史。光榮和夢想的背後,我們麵臨的是一係列嚴峻的社會問題——資源透支、環境破壞,水、空氣、土壤相繼失守,惡性疾病暴漲,民眾健康遭遇威脅,鄉村空虛,城市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固定資產投資,這個國家前進的動力幾乎油盡燈枯。

下一步怎麼走?

改變經濟現狀勢必需要進一步政治改革,但我們又擔心失控,首鼠兩端,搖擺不定。

我們可以靜下心來,看看我們手裏都有一些什麼牌。

中國經濟的開放,因為給定的條件有限,卻在技術上意外實現諸多突破,其中一個驚喜就是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網友數量激增,並全麵進入移動互聯網。更重要的是,中國人得到了微博,智能手機又很快幫助中國成為微博用戶第一大國,積累4年後,微博開始幫助中國人獲得或者新建很多種類的力量,正在溫和改變國家。

微博如何改變中國?我的理解是:

一、弱者更多可能獲助,善良成為習慣。

二、人民獲自由表達機會,形成大小壓力集團,監督和敲打公權力和商業權力,令醜惡收斂。

三、碎片化的人民可以實現集結,一同動手建設,更有效牽引政府良治。

四、信息快速流通,共識漸成,社會基本麵成長良好,準備進一步的變革。

欣喜的是,我們現在又有了微信。它可以打字、對講和視頻,建立一個微信群,每個人都可以拉人進群,持續接力滾動,堪稱“合作神器”,極大提升組織力和執行力。對我來說,微博是一片大海,是陌生人社會,我們發出倡導收獲各類資源;而微信是一個加工廠,我把誌同道合者拉進微信群,變成夥伴落實合作,幫助我們細致加工。

微時代的公眾,遲早會做一件事——他們會索要權利,憲法規定的公民所有權利。該給的,一定是要給的,這是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