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柔軟力量(2 / 3)

勤勞的人從不會等著老去死去,他總會選擇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沙壩小學養了兩隻珍珠雞,它們還生龍活虎,不時在校園裏高聲鳴叫,旁若無人。我觀察了一下,每隔五六分鍾,它們就要打一小架,估計是兩隻小公雞。後來,它們回到了一個獨立“別墅”,生活愜意。夥伴們聽說後圍上去想一睹尊容,或許是人多勢眾嚇壞了它們,始終不肯走出溫暖的小窩。

有個夥伴玩笑說要殺了炒菜吃,孩子們怒了,跺腳說:“我呸!呸!”

老師們從文體活動室拿出羽毛球拍、乒乓球拍和跳繩等,孩子們分散在校園裏歡快地玩耍。我忍不住走向前去和一個小朋友切磋羽毛球。當我撿起羽毛球時,才看到這個羽毛球已經沒毛了,皺了皺眉,但旁邊的孩子並不以為意,依然玩得十分愜意。

和我打球的小家夥兒,球技不錯,幾個眼看就得分的刁球都讓他化險為夷,不能不讓人佩服。這時候,那兩隻珍珠雞不甘寂寞,大搖大擺地走到我們中間,還扯著嗓子高叫著,仿佛在為我們喝彩。

上課鈴響起來了,孩子們紛紛跑向教室。米董走進一年級教室給小朋友客串英語老師,教他們說些簡單的句子,讀得好就獎勵糖果。孩子們學得很快很開心。當我走進教室,小朋友們大聲、整齊地對我喊:“I love you!Thank you!”我愣住,沒有反應過來,我沒有想到這麼小的孩子會說英文,還以為是方言。

但是,第二遍我聽明白了,忙不迭地,向孩子們鞠了一躬。

沙壩小學的簡易廚房,就是一塊大雨布裏架兩口大鍋,一個操作平台,簡陋,卻流程規範,衛生幹淨。一大木桶飯己蒸好,雞蛋煮好,大鐵鍋裏燒的是臘肉炒豆角。我走近,一陣香氣撲鼻而來。

我挽起袖管掀開鍋蓋,熱氣升騰,翻炒數下,給廚師大姐打打下手。今天的菜還有炒土豆絲和一個雞蛋。在分發飯菜時,我注意到廚師背對著孩子,好奇詢問,校長說廚師和孩子們都是一個村的,有親有遠,背對著孩子分餐,可以更好保證公平。

中午時分,孩子們吃上了新學期的第一頓“免費午餐”。因為放寒假,他們有段時間沒在學校吃午餐了,這一餐他們吃得很香。

國家營養計劃已經開展起來,但是具體執行情況不容樂觀。河南、河北等地,包括最先修建食堂的貴州,都有一些地區不做正餐,要給孩子牛奶麵包充饑。我們尚且不說有克扣中央撥款的嫌疑,單說牛奶麵包的質量就讓人不免憂慮重重。

這個偏遠的貧困學校都能燒飯,給孩子們一頓有油有鹽還有點肉的正餐。為什麼,中國很多地區要統一發放牛奶麵包呢?孩子們會喜歡嗎?

上海來的夥伴在詢問孩子,他們說喜歡吃有鹽有油的飯菜,因為這樣才能填飽肚子,“零食不頂餓”。

清晨,範立欣和攝影師、錄音師就外出拍攝,中午拍完同學們進餐後,他們倆站在大炒鍋前捧著一個大海碗狼吞虎咽。臘肉、白菜加香幹土豆絲,雖然是一頓簡單的飯,但格外香。是的,隻有饑餓的人才知道一碗飯的寶貴。“免費午餐”剛到沙壩小學的時候,孩子們也是這般狼吞虎咽,但現在他們不再那般著急了。

範立欣在微博上寫道:今天和孩子們同吃一鍋飯,才深感“免費午餐”來之不易。看著碗裏的飯菜,立刻想到自己在城市生活常常浪費飯菜,真是羞愧難當!

青青守在校門口,又霸氣地趕走了一條狗。

我們要離開了。再見,沙壩小學,第一個“免費午餐”試點學校。長著羽毛的羽毛球會有的,可以讓孩子們香甜睡覺的學生宿舍會有的,學生家長的小額貸款會有的。

我們打算去一趟黔西縣中坪鎮,想去看看我們做雞蛋測試的學校和小羅老師——我們最初探訪的學校,為了解決交通的問題,上海一個網友捐出10萬元幫助他們修一條路。

車過中坪鎮政府,起初道路平坦,路的另一側山穀裏有一灣清澈河水,河水青綠,猶如一條綠絲帶橫亙在山間。

繼續前行,我們已無心留戀風景,目光都落在了泥濘不堪的道路。我們慢慢地前行,大約走了20分鍾,開在最前麵的麵包一個車輪陷進泥坑裏,動彈不得。車上人顧不得泥土,深一腳淺一腳,把車子推了出來。

下雨了,霧又大,我們隻好撤退,調頭回貴陽。

一台越野車在倒車時,底盤剮蹭到了一塊硬泥,擋板硬生生翻出來了。我們動彈不得,恨不得下次開一台高大的壓路機進山去看學校。

車猶如此,人何以堪?我們的辛苦跟常年在這裏的人們不可同日而語。最可憐還是山裏的孩子,他們每天背著書包走在這種路上,太多時間就這樣消耗,他們如何和城市的孩子去競爭高考?

這不公平。

我想到了二十多年前的一個雨天,我和妹妹去兩公裏外的學校上學,一把大傘被大風吹得東歪西倒,我們渾身濕透,手拉著手艱難行走,滿心恐懼。但幸運的是,父母在身邊,食品安全,人倫正常,社會人心淳樸,沒有人販子,鄉村老師則是被國家從鄉村學生精英中挑選出來的“中專生”,我們才能僥幸從小鎮裏走了出來。

如今,公平漸失,從中國底層向上流動的通道漸次堵塞,這些鄉村孩子還能走出大山,跳出農門嗎?

我們好不容易離開泥濘的山路,輾轉騰挪駛向了柏油路,然後是貴畢公路。據說它本是一條高速公路,但因為貪汙,公路隻能修一半寬度,變成罕見的兩車道,中間沒有任何隔離帶,車禍無數,一年死人上百。我親眼目睹一路連發三起車禍,導致大堵車。我比較好奇的是,修這條奇怪的高速公路時,就無人抗議?

我寫下了一條微博:“對於貴州,最大的公益就是擴建貴畢公路。”

六個小時,我們一直在雨霧中前行。

這樣的雨夜,聽著車裏音響狂亂的迪斯科,趕著路,餓著肚子。孔維約好在貴陽等我們吃飯,她電話問我是否對豆米火鍋感興趣。一車壯漢急眼了,齊聲叫喚:“魚,魚,我們要吃酸湯魚!”孔維隻好說:“好啦,好啦。”

我們從貧困的偏遠山區,輾轉奔波,又回到了霓虹燈閃爍的城市,一種時光交錯的恍惚感油然而生,心情久難平複。

2月29日下午,由四川日報報業集團頒發“中國驕子天府榜樣2011年度傳媒大獎”,“免費午餐”涼山項目辦公室拿到了“微榜樣獎”。四川大涼山是中國積貧積弱的一塊窪地,我們必須要投入更多資源。

夜,路燈昏暗,成都城裏路邊一個水果店裏,一位老人細心削薺,寧靜溫暖,猶如一幅剪影。我停了下來,看得有些癡了,心裏很柔軟。平凡卻平安的人,祝福你。

【柔軟力量】

一棵大樹倒在街道上,人們焦急等待,但一個孩子站了出來,去推那棵樹,感動和帶動很多人。最後,大家一起搬走了樹。

印度微電影《Tree》

2012年3月,北京,春寒料峭。但陽春三月,在江南恰是草長鶯飛,能不憶江南?

我要去武漢兩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和同學們交流。海內外大學生一直是“免費午餐”行動的基本力量,是我們最珍貴的生力軍,直接參與我們的傳播、探訪、籌款和監督執行工作。2月6日,英國五個大學的中國留學生聯合春晚上,紐卡斯爾學聯呼籲支持“免費午餐”,完成首次海外募款。而湖北是“免費午餐”事業的重點區域,武漢高校密集,數百名學生參與我們湖北團隊,校園活動頻繁而熱烈。

這是國家項目啟動後,我們第一次進入校園,但不是去募款,因為大學生還是依靠家庭支持的消費者,我想在他們心裏埋下一顆公益的種子,激發他們的愛和善心,學習一點點地改變。此外,我更要和他們分享我找到的一個新的方式,可以溫和卻有效地改變社會。

華科校園背靠喻家山,校園道路橫平豎直,隻要按著路標走就能準確到達目的地。

黃昏時分,天光陰暗,紛紛煙雨飄灑。朦朦朧朧,校園沉醉其中,略顯寂靜。細雨輕輕飄落,一絲絲一線線,串出夢幻般的圖畫。

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報告廳內人滿為患。“免費午餐”宣傳片熟悉的旋律響起。有人叫我老師,也有人叫先生,而大學生們都喜歡喊我“飛哥”,這個稱謂最先流傳新聞界,有一些親和的江湖氣息。

我不鼓勵大學生放棄學習而投身公益——他們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學好專業,鍛煉某種能力,所以,我總是告訴他們不要焦慮,大學是人一生中最溫暖美好的時光,去談戀愛,嚐試和另一個人親密相處,好好享受這些不同的體驗。但在校園裏,大學生可以尋找合乎興趣的公益項目,用專業特長來為公益事業作貢獻。

“免費午餐”在武漢的負責人帶來二十多名誌願者聽講座。晚上,我請同學們吃宵夜。武漢的大學生誌願者為“免費午餐”而辛勤奔波。我們一起成長,一起改變。

晨,推開窗,見小雨細潤,猶如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令一個霧霾中走出來的北京客感動莫名。蒙蒙細雨的季節裏,走在校園甬道上,兩邊是綠色的高樹,古老的房子,清潔寧靜。

“江城多山,珞珈獨秀;山上有黌,武漢大學。”這個時節,天空下著綿綿細雨,櫻花尚未綻放,梅花還沒凋零,明早去折一枝。

武漢大學的牌坊,從右向左書寫著“國立武漢大學”幾個大字,讀起來豪邁頓生。這幾個字倒著念就是“學大漢,武立國”。這個巧合由武漢大學教授兼副校長吳於廑在1950年提出。他在全校抗美援朝參軍參幹動員大會上,以《學大漢武立國》為題講演,師生員工備受鼓舞。從此,“學大漢,武立國”名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