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沙壩】
在春天,就讓我看見春天。
(波蘭)楊·雷宏尼
2月26日,貴陽,夜雨迷離。
但在春天,我們就可以看見春天。我和孔維等夥伴要回到“免費午餐”第一所學校,用鏡頭做一部紀錄片,展示一年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回到原點,考慮我們新的未來。
操刀執導的是《歸途列車》的導演範立欣。
春運,這個主題因中國人大規模遷徙和瞬間運力的衝突而變得異常沉重。《歸途列車》講述數以億計的中國農民工在春節期間如何艱難回家,引發無數共鳴,一舉獲得美國導演工會獎、洛杉磯影評人大獎等30餘個國際獎項。2012年,《歸途列車》在中國7個城市進行了“一城一映”的巡展,幾乎場場爆滿,範也成為中國最具知名度的紀錄片大腕兒。
去山裏的路上,雲霧繚繞,雨絲霏霏,置身其中如詩如夢。鳥鳴啾啾,犬吠聲聲,更顯山村寧靜。我下了車,獨行鄉間小路上,沐浴著泥土芬芳,沁人心脾。遠處炊煙嫋嫋,大片油菜花開得正烈。綠油油,灰蒙蒙,黃燦燦,各種色彩混合成一幅錯落有致、秀色動人的中國山水畫。
有一位老人背著背簍走近,一隻狗乖巧跟在身後。每天清晨,孩子們從多條田間小徑走向學校。
一年前,我們來到了這個學校,心情沉重;一年後,我和從北京趕回來的孔維重返沙壩小學,卻是心曠神怡,因為我們改變了它。
下午,我們去看望一個曾被我們送去醫院治療的孩子。他的家在山腰上,我們沿著逶迤迂曲的羊腸小道前行,兩側灌木雜草。沒走多久,我們的鞋子因沾滿泥土而變得沉重。山路崎嶇,在連綿的雨天更是寸步難行,我想到這些孩子每天上學都要走這樣的路,酸楚。
這是中國鄉村中最常見的一個家庭。父親在外打工,一年僅有數天在家裏。母親照顧家裏的老人和三個孩子。一棟平頂的小磚房,家徒四壁,一家人圍著一個火爐取暖,小電視裏放著嘈雜的廣告,孩子的腳上還包著紗布,看動畫片。
在貴州沙壩小學裏,我發現了兩個生病的孩子,都是因為家庭貧困,而沒有及時進入醫院治療——一個是我第一次走進這個學校發現的尚晶;另一個就是他,名叫小林。他8歲,卻沒有上學,跑起來有些怪異,引起我的注意。
醫學界的夥伴告訴我這個孩子是馬蹄足內翻,卻錯過了最佳治療期,必須及時進行矯形手術,並且可能需要多次手術。我們把他接到了北京,募集1萬多元醫療費,完成了手術。
孩子的母親,年輕卻麵容蒼老,一臉感激,卻說不出話。村民們說這個孩子命好,苦了好多年還是碰到了貴人,否則的話就是殘疾到老,老婆都找不到。
傍晚,孔維啟程返回貴陽。我們十餘名夥伴要留在學校,隨同我們的上海捐款人米董等人和我們在操場上搭起了三頂野外露營帳篷。直到今天,米董一直給我們第一個誌願者提供補貼,一個月3000元,幫助他在貴州工作而沒有後顧之憂。
恍惚,我們去年第一次來學校,在操場上紮營。那夜有雨,敲打如豆,我們在帳篷裏熱烈討論如何改變。
這一次,天公作美沒有下雨,沙壩小學多開了幾盞燈,燈火通明。附近村民們來到學校,搬來了很多幹燥的樹枝、木柴和玉米棒渣,準備開個篝火大會。
淳樸熱情的老師和村民忙活起來,他們各有分工,動作嫻熟,有的弄沙土鋪地麵,有的生火,有的搬出凳子圍成一個圓圈。
大家把木柴堆成塔狀,特意留出一定的空間放置引火物。易燃的玉米棒渣最適宜引火,火燃起來之後,我們不斷添加幹柴來增加火勢。不一會兒,篝火就熊熊燃燒起來,火焰映紅了我們的臉,溫暖著我們。
為保證有充足的柴火,村民們搬來了一棵大枯樹,掄起斧子忙著劈柴。一台拖拉機開進了校園,送來孩子們明天開學的新書本。我們一起把書搬運到教室,堆放在課桌上,書香彌漫。
我們重新圍坐在篝火旁,方校長拿來兩瓶白酒和一盤油炸玉米。我不能喝酒,其他夥伴們舉起酒杯,歡聲笑語,把酒言歡。
一隻胖胖的小黑狗也來湊熱鬧,它搖搖擺擺地走到我腳下,趴下來烤火,一副愜意的樣子。它叫青青,已經4歲了,是方校長養的,曾打敗過一條狼狗。黑色毛發在紅色火焰映襯下顯得更加光亮,它的一身肥肉引得夥伴開玩笑,是不是它也吃了“免費午餐”才長得如此壯實!這條壯實的黑狗像極了一隻小熊,我不禁調侃道:從沙壩小學解救小黑熊一枚。
我用手機拍下溫馨一幕,米董抱起了一個小女孩,母愛煥發,細心幫她擦臉。孩子在大人們的指導下,笨笨地親了米董。
火勢正旺,我們和一些村民談興正濃,探尋這個鄉村的發展可能性。他們說,山區山多地少,種糧食困難,但山裏有上好草場,他們想養牛和黑山羊,還有草雞。
夜已深,大家討論累了,要休息。方校長作休息安排,他說,先把三個司機給睡了,引來哄堂大笑。校長慌亂,趕緊改口道,先把三個司機安排睡了。
夥伴們有的睡帳篷,有的住進支教老師的宿舍。
清晨,鳥兒把我們叫醒。
我起床就去找青青,它蹲在校長家門口,一副很屌的樣子。校長說它不開心了,別看它肉肥腿短,可是狠角色,老師們都稱它“矮腳虎”。每天天亮,它都出去找其他狗打架,但今天估計沒打贏,有些鬱悶。
這一天,小學生們開始到學校報名。一個男孩站在旗杆下,做著升旗的準備工作,他嚐試和著國歌的節奏升起國旗。
我和校長列了一個名單,邀請了鄉村幾位朋友來學校座談。他們分別是:老支書羅培林、村民尚支紅、退伍老軍人王正友和退休教師羅正舉。
他們都住在學校的周圍,最遠的羅老師離學校有2008步。這個數字占據著他心底最重要的位置,因為他在這個學校教書34年,看著兩代人成長。他是含淚離開學校的。每當學校舉辦文藝晚會等活動,校長總會派學生帶著字條去邀請他出席。
圍坐在火爐前,撫今追昔,羅老師憶起那些沒有午餐的日子,饑寒交迫,不禁眼淚漣漣。現在,學校有了午餐,羅甚是欣慰,時常回到學校看看。他建議空地可以利用起來,種上綠色新鮮的蔬菜,省些錢多給孩子買肉吃。
微博幫助這個學校發生著各種奇妙變化。
起初,老師們笨拙打字,覺得很麻煩,也不知道如何和外界交流。一次,他們在微博上說他們想得到一台鋼琴,讓孩子聽聽鋼琴的優美。我直接@秦海璐,當時她參演的《鋼的琴》,很受歡迎,秦很爽快表示願意捐一台琴,但遭到一些網友反對,稱對鄉村孩子太縱容。另外一些網友則反駁他們,鋼琴是孩子們的正當要求,是政府沒提供,我們應該羞愧,而不是指責孩子們要求太多。
令老師驚喜的是,越來越多的網友開始關注學校微博,並主動提出各種幫助。一條聯絡外界的信息通道開始形成,互動頻繁。
我告訴大家,沙壩小學是全國第一所“免費午餐”試點學校,做得很好,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天天吃上午餐,不能出現經濟問題。孩子是大家的,需要大家更多努力。村民代表有查看賬目、監督開餐等權利,雖然是義務勞動,村民們表示樂意接受這樣的任務。
沙壩小學堅持每天公布賬目,讓社會可以看見。
鄰村一個學校將被撤並,一批學生將進入沙壩小學,他們回家路途更加遙遠,求學必將艱辛。我們計劃建立一個宿舍。校長帶著我們察看了一片麥田,他也想在這裏蓋一棟二層小樓來解決師生們的住宿問題。
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到了鄉村。在外的多年辛勞,讓他們身患多種疾病或者遭遇工傷,不得不回家休養身體——有評論說,前半生拿命賺錢,後半生花錢養命。一來一往,兩相抵消,甚至得不償失。
在一次獅子會組織的活動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康曉光演講說,中國農民工作為勞動力,而不是作為人進入城市。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就趕他們回鄉村,生老病死由農村承擔,城市則享受一切成果。城市發展撕裂和摧毀了中國鄉村,製造了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無數問題——我們需要歉疚。
深以為然。
回到鄉村,這些農民工兄弟如何生活呢?這個村莊是他們的全部,背井離鄉出外打工實屬無奈,能在家裏掙到錢其實是他們的期待。但家庭承包製已經過時,一家一戶如同碎片,無法形成生產、銷售的規模化,土地貧瘠的山區收入更是低下,持續貧困。
依靠互聯網,我們嚐試建立一個簡單的電子商務體係,並幫助一個鄉村對接縣城一個單位或者一個社區,村民可以獲取穩定訂單,安心生產,而縣城居民得到安全、價格適宜的農產品,實現雙贏。
我的計劃是,在鄉村能夠賺到錢,必將鼓舞大批農民工回家,充盈鄉村,一舉解決鄉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問題,也可以倒逼城市一係列的改革:一、血汗工廠被迫轉型。依賴剝削勞動力的企業將死掉一批,要活下來,就必須選擇產業升級或者努力提升生產效率;二、農民工狀況改善。城市因為勞動力短缺而不得不改善農民工狀況,通過醫保社保等城市保障體係,吸引他們進城;三、戶籍製度鬆動改變。電子商務、小額貸款和資本進鄉等幫助農民集中規模化生產,確保農產品穩定供應,國家將允許農民處置房屋、土地和其他所有財產,帶著現金和一家人體麵進城。為騰出空間,城市人也將獲許回流鄉村,他們將可能像古時的退休官吏榮歸故裏,帶著各類資源反哺鄉村,鄉村已經凋零,但唯一積聚人氣的是鄉村學校,我們設想利用學校,建立遠程視頻幫助農民獲取專業養殖種植技術,而學校圖書館則可以增加農村專業書籍,或者為村民開辦夜校,讓他們掌握知識更好地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