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歸因的矩陣找出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1 / 1)

運氣好或壞,簡單或困難,努力或不努力,有能力與否,自身與外部的要因,結合以上幾點推知原因。

感情和行動因在哪裏尋找原因而異

考試落榜,真受打擊啊!為何會落榜呢?那麼努力學習了,是因為能力不足嗎?這個問題真是讓人摸不透,難死了。早上電車晚點了,是自己運氣太差嗎?若能理解某些達成行動的成與敗,在知道結果的同時,可推知歸因成敗的原因。對於如何歸因,Weiner提出2×2的歸因矩陣(表1)學說。一個原因是外部原因,也就是自己之外的歸因;內部原因也就是歸於自己的歸因。還有一個原因歸於能力等固定性要因及運氣等變動性要因。具體則被分為以下4個歸因要素:

(1)內部性固定性要因→能力/能力不足(2)內部性變動性要因→努力/努力不足(3)外部性固定性要因→問題/問題很難(4)外部性變動性要因→運氣好或壞那麼,歸因對本人或是周圍人來說都很重要,同樣的意外,人的歸因不同,當時的情感和之後相應的行為也完全不同。心理學家Bar-Tal認為,成功與失敗時的4個歸因,反映出當時的感情和未來的行動(表2)。根據對同樣的成敗歸因方法,可推知傷到自尊心,產生羞恥心等不同結果。

此外,歸因要素能否統一控製,對感情和對應行為也會產生巨大影響。Weiner加上了這個名為統一控製可能性的一點,將原來的學說修改為2×3的模式(表3)。將原因歸於可統一控製的事情上,人能積極肯定地麵對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