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九章 謹慎地用藥(2 / 3)

哪些抗菌藥物對兒童不宜?

1歲以內的新生兒的肝酶係統不足,同時腎排泄能力又差,一些毒性較大的抗菌藥物,如主要經肝代謝的氯黴素、磺胺類;主要自腎排泄的氨基糖苷類、萬古黴素、多黏菌素類、四環素類、硝基呋喃(呋喃西林、呋喃唑酮)等均應盡量避免給兒童應用。

四環素類(四環素、地黴素、地美環素、胍甲環素、多西環素、米諾環素、美他環素)可與新形成的骨骼和牙齒中所沉積的鈣相螯合,進而易於發生齲齒,形成一種四環素-正磷酸鈣複體,使胎兒和幼兒的骨骼生長受到抑製,對新生兒與嬰兒尤甚。

另外,妊娠期婦女用藥可使胎兒牙齒黃染,藥物沉著於胚胎和骨骼中。

學齡前兒童用藥後可致牙齒變色黃染、色素沉著、牙釉發育不全(黃褐牙)。在上世紀70~80年代曾應用過四環素的兒童直至今很多仍有一口黃褐色的牙齒,故對新生兒或8歲以下兒童禁用。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等):對兒童的腎髒和第8對顱神經-聽神經有嚴重損害,年齡越小的嬰兒其腎功能發育不良而對這些藥排泄越慢,使血漿半衰期較成人為長。因此,常造成藥物性腎炎和聽神經功能障礙而致耳聾,部分小兒造成永久聽力下降和聽力喪失,故對8歲以下的兒童不宜使用(包括滴耳劑、滴鼻劑)。

氟喹諾酮類(諾氟沙星、氧氟沙星、依諾沙星、環丙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妥舒沙星、左氟沙星、司帕沙星、氟羅沙星):可對幼年動物的軟骨造成損害,使承重的骨關節細胞出現水泡和受損,雖在人類中尚未發現,但少數病例曾出現嚴重關節痛和炎症。因此,不宜用於骨骼係統未發育完全的18歲以下的兒童。

氯黴素類可致再生障礙性貧血、白細胞計數減少等不良反應,特別是長期、大量使用時更甚,對兒童不宜使用。

哪些藥對幼兒禁用或慎用?

通常禁用或慎用的藥物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氯丙嗪、奮乃靜、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地西泮(安定)、氯氮(利眠寧)、利血平、二巰丙醇、維生素K3、亞甲藍、甲睾酮、苯甲酸鈉咖啡因、山梗菜堿、毛花苷丙、地高辛、甲苯磺丁脲、呋塞米等。

哪些人不宜服用維生素A?

維生素A一般均源於體外,主要來源於動物肝髒、脂肪、乳汁或蛋黃內。

攝入過量維生素A可致嚴重中毒、慢性中毒、甚至死亡。成人一次超過100萬單位,幼兒一次超過30萬單位,可引起急性中毒。

長期大量服用,如1日10萬單位連服6個月可引起慢性中毒。以6個月至3歲的兒童發生率最高。

急性中毒表現為顱內壓增高、腦積水、假性腦瘤。

慢性中毒可表現為食欲不振、疲勞、全身不適、關節痛、頭痛、激動、嘔吐、腹瀉、瘙癢、幹燥和脫落、顱內壓增高。

妊娠婦女過量服用可致胎兒畸形,故妊娠期服用不可超逾一日6000單位。

慢性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哪些人不宜服用維生素B2?

維生素B2在正常腎功能下幾不產生毒性。但大量服用時可使尿液呈黃綠色,此種反應屬正常的核黃素的熒光色,而對人體無不良影響。

維生素B2可減低鏈黴素、四環素、紅黴素和磷黴素的抗菌活性,不宜同服。

乙醇可影響腸道對維生素B2的吸收,服用者宜禁酒。

應用吩噻嗪類抗精神病藥、三環類抗抑鬱藥、丙磺舒、抗生素等藥物,宜增加維生素B2的劑量。

與食物同服有利於核黃素的吸收,宜在就餐時或餐後服用。

哪些人不宜服用維生素D?

維生素D具有抗佝僂病作用,存在於自然界或人工合成,包括維生素D2、維生素D3及維生素D的代謝活性物骨化二醇、骨化三醇等。

合理掌握維生素D的劑量,維生素D和其他藥物一樣,劑量過大在體內不宜吸收。

多服維生素D有害。其實兒童在生長中需要多種維生素來促進發育,但日需要量也有一定的限度。維生素D嬰兒期一日需要400~600單位,兒童一日需要500~1000單位(0.0125~0.025mg)。

過量會致維D中毒,出現四肢痛、肢體發硬、瘙癢、食欲減退,如一次服用大量還可引起急性顱內壓升高症,出現頭痛、嘔吐和煩躁等,並引起高鈣血症,有時還造成腎髒的永久性損害,早期的損害表現為多尿、煩渴、蛋白尿。長期則有可能使鈣沉積在軟組織中,出現腎石病。

陽光可參與製造維生素D,宜鼓勵兒童到戶外活動,嬰兒要每日曬曬太陽,在陽光下不要用衣物完全包裹身體。運動有助於保持骨骼強壯,益於鈣和維生素D的吸收。

對高磷血症伴腎佝僂病、高鈣血症、維生素D增多症者禁用;對動脈硬化、心功能不全、高膽固醇血症、對維生素D高度敏感及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在兒童,隻要發生一次中等程度的高鈣血症就可使生長完全停滯達6個月或更長,而且這種身高不足可能永遠不會被充分糾正。

大量鈣劑或利尿藥與常用量維生素D並用,有發生高鈣血症的危險;長期使用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鈉,可誘發肝髒藥物代謝酶的活性,加速對維生素D的代謝。

哪些人不宜服用維生素C?

食物是維生素C的最佳源泉,已有充分和平衡膳食的健康者,另行補充並無受惠之處,即多吃新鮮的蔬菜或水果足以。

應用日劑量大於1g,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亦低,但由於維生素C具有酸性,直接的刺激作用可使胃腸蠕動增多而致腹瀉,部分患者可出現尿痛、尿難、長期大量(一日2g以上)服用,有可能引起依賴性,以致於由大劑量開始減量時,發生回跳性壞血病;另易誘發泌尿結石(尿酸鹽、半胱氨酸鹽或草酸鹽結石)。另據研究,一日服用2g以上,對人的生殖功能亦有影響,提示2g是一個危險界限,最安全的劑量是在一日2g以下。

大量應用偶見腹瀉、皮膚紅亮、頭痛、尿頻、惡心、嘔吐、胃痙攣等反應。

應用維生素C期間,維生素C尚可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和利用,與維生素K3發生氧化還原反應降低療效而不宜聯用,同時尚可增加維生素B1的需求。

尿酸鹽性腎結石、痛風、糖尿病、粒幼細胞性貧血或地中海貧血、鐮形紅細胞貧血者慎用。

口服避孕藥的婦女,血漿中維生素C的含量亦低,如突然停用,因相互作用引起大出血而使避孕失敗,雖無大礙,但多少應給予警惕為好。

哪些人不宜服用維生素E?

維生素E在一定劑量下,相對無毒性,據報道成人一日100~800mg,連續半年後進行多種血液檢查,尚未發現任何異常。

但長期大量服用(一日400~800mg)可引起惡心、嘔吐、眩暈、頭痛、視力模糊、皮膚皸裂、唇炎、口角炎、胃腸功能紊亂、腹瀉、乳腺腫大或乏力軟弱等。

超量服用(每日量大於800mg),個別者發生凝血時間延長,內分泌代謝紊亂(甲狀腺、垂體和腎上腺)和免疫機製的改變,婦女可引起月經過多、閉經、性功能紊亂等,並有引起血栓性靜脈炎或栓塞的危險。

維生素E可促進維生素A的吸收、利用和肝髒貯存,防止維生素A過多症。維生素E代謝物具有拮抗維生素K的作用,能降低血液凝固性,故應避免與雙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同服。

維生素E可增強洋地黃的強心作用和華法林等抗凝作用。

雌激素與維生素E並用時,如用量大或療程長,可誘發血栓性靜脈炎。

哪些人不宜服用葉酸?

在腎功能正常者中,很少發生中毒反應;偶見有過敏反應,個別人長期大量服用後可出現厭食、惡心、腹脹等症狀。大量服用葉酸時,可出現黃色尿。

宜合並服用維生素B12,以改善神經症狀。

葉酸服後可很快糾正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的異常,但不能阻止因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神經損害的進展,若仍大劑量服用葉酸,可進一步降低血清中維生素B12含量,反使神經損害向不可逆轉方麵發展。

飲酒或慢性酒精中毒時,每天從食物中攝取葉酸的量受到限製。

維生素C與葉酸同服,可抑製葉酸在胃腸中吸收。葉酸與苯妥英鈉同服,可降低後者的抗癲癇作用。

可抑製二氫葉酸還原酶的藥如甲氨蝶呤、乙胺嘧啶、甲氧苄嘧啶和某些抗驚厥藥、避孕藥都能降低葉酸的血漿濃度;甲氨蝶呤、乙胺嘧啶等對二氫葉酸還原酶有較強的親和力,能阻止葉酸轉化為四氫葉酸,終止葉酸的治療作用,嚴重時能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