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新發展——科學發展觀(5)(1 / 3)

對外開放達到的新水平,對我們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也是極大的幫助。我國已正式加入世貿組織,並正在順利度過過渡期,標誌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正在更大程度、更廣範圍、更多領域、更深層次上對外開放。目前,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迅速提高,與美國、歐盟、俄羅斯、非洲、大洋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合作進一步加強。有人稱中國是新一個“世界工廠”。從2000年到2004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從4743億美元增加到1.15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我國境外投資也有明顯的擴大趨勢,特別是在非洲地區影響力增大較快。甚至有專家稱,我國正在向美國實施“反馬歇爾計劃”,並將從中獲得巨大的政治經濟利益。可見,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同時,國外的先進技術、能源、信息、管理理念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了重大作用。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係和相互影響不斷加深,“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

的格局已然形成並在逐步加強。

3.黨的執政能力提高是科學發展觀實現的政治保證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順利進行和勝利的根本政治保證。在社會主義建設的任何時候,堅持黨的領導都不可動搖。“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現代中國的一切。”隨著現代化事業的深入,不但要堅持黨的領導,還要在隨著條件的變化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我們黨曆來重視黨的建設,新中國成立之後,即開始著手在執政條件下加強自身隊伍的建設。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早在奪取全國政權之前就對執政黨建設的問題作了深入細致的思考。從關於“曆史周期率”的談話,到毛澤東提出“兩個務必”的告誡,再到中共八大突出地闡述執政黨建設的問題,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在執政實踐中探索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建設規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一方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速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發展;另一方麵注重執政黨建設的問題。鄧小平總結指出:“我們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製定了各方麵的適合情況的正確政策,收到了顯著的成效,各項工作的新局麵正在逐步打開。”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將執政黨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江澤民主張以思想上築牢堤防為根本,對鞏固執政黨的地位保持清醒的頭腦,號召強化執政意識,提高執政本領。“我們的黨是執政的黨,黨的領導要通過執政來體現。我們必須強化執政意識,提高執政本領。”2001年5月23日,江澤民在考察安徽時指出:“我們黨處在執政地位,肩負著重大的領導責任,要把我們這樣一個十二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領導好,必須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明確提出了“執政能力”的概念。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確定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為重點,全麵推進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的思路,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長期探索執政黨建設的必然結果。

要把中國的事情辦好,關鍵取決於我們黨。十六屆三中全會剛剛提出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就提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命題,並具體地指出了五種具體的能力: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這五個方麵的能力要求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關係到“五個統籌”。科學發展觀的全麵貫徹落實是一個宏大的係統工程,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順利與成功,有賴於廣大黨員幹部全麵係統準確地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主要內涵和主要要求,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指導意義,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大興求真務實之風,一切從實際出發,深化改革,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製改革,轉變政府職能,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從而在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和製度上形成更加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