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新發展——科學發展觀(4)(1 / 3)

統籌區域發展,就是實現地區共同發展。從國家係統看,各區域也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辯證關係。鄧小平的第一個大局——使東部沿海地區發展相對較快較好,建立區域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互動機製,不僅是實施“第二個大局”的必要,也是東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十一五”規劃提出“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戰略,就是為了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麵進步。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是辯證統一的,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也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條件。隨著改革的深入,雖然我國社會事業進展明顯,但總體上,社會發展仍滯後於經濟發展。聯合國發展署2003年公布的數據表明,與中國的經濟快速增長相比,中國社會發展處於中等偏下水平,在世界排名位居第104。“十一五”規劃要求做到“六個必須”,目的就是為了從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製度上保障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四位一體”的協調發展。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人口適度增長、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自然環境是人類和人類社會存在的物質前提和基礎,人類存在於自然界中,是自然界唯一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存在物。從人的進化看,自然環境的好惡,決定了人類存在、發展水平的狀況。自然的存在和發展有其內在的必然的規律性,但這種規律性也有自發性和盲目性等特點。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受自然規律的製約,但是,人類可以發揮自身的能動性,通過認識規律、尊重規律,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服務人類,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由於過去我國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沒有完全認識自然規律或者違背自然規律,直接造成目前環境汙染、生態惡化、資源短缺等重大問題,嚴重地威脅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因此,在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發展道路的選擇,發展模式、發展戰略和技術政策的選擇乃至社會生活方式的選擇,都必須考慮資源約束和環境承載能力。總的來說,從古代的屈服和崇拜自然,到產業革命以來大規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壞自然,發展到現在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人類進步的標誌。

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就是要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順利實現中國經濟的振興。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市場、生產、投資、金融、科技的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和產業轉移正在拓展和加速,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這些有利於我國發揮後發優勢,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中國的國際經濟地位正在發生帶有根本性的變化,我們需要進口大量的資源、引進先進技術、吸引投資,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將逐步增加。但是,我們同時還要麵對針對我國的貿易壁壘、入世後的條款約束和傳統安全威脅、非傳統安全威脅。這些需要我們冷靜地麵對國際形勢,沉著應對,追求“雙贏”,將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因地製宜、因勢而導地統一起來。“五個統籌”是從全國總體情況提出來的,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在實踐中,由於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條件不同,發展水平各異,地區統籌協調的重點也有所不同。

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特征

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性的理論指南,把握了時代和世界發展的脈搏,兼容並蓄了古今中外發展思想的精華,也直麵了當代各國發展的成與敗,內涵豐富、係統而深刻,具有鮮明的理論特征。

1.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所謂時代性,是指科學發展觀具有世界性和開放性的眼光,反映了“和平、發展、合作”的世界潮流,吸收了人類一切先進發展思想的成果,體現了當今時代精神的精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科學發展觀更有其民族性。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更主要的是針對我國發展中存在的各種矛盾與問題,立足於我國的現實需要作出的理論總結和科學展望,是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社會主義“三大文明”的理論指導,是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的戰略指導。科學發展觀體現了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2.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

科學發展觀之所以是“科學的”,是指科學發展觀是對“三大規律”的深刻認識,是對當今時代精神的準確把握,是對當代世情、國情、黨情合乎實際的客觀評價,反映了現實的理性要求。價值性是指科學發展觀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堅持以人為本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尊重自然價值的基礎上,高揚人的主體性,以人的全麵而自由地發展為根本目標。馬克思主義堅持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忽視科學性,就會把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等同起來;忽視價值性,就會認為馬克思主義是見“物”而不見“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價值性是辯證的兩個方麵,不可分割,作為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的理論結晶,科學發展觀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