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價值論(4)(2 / 3)

馬克思主義如果不充分吸收和借鑒這些優秀傳統,不經過民族文化的內涵化,就始終難以融入中國的民族文化傳統中去。但是,另一方麵,中國舊的傳統文化內部有著不可克服的缺陷,其中既產生不出現代化社會所需要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權利等思想觀念,也產生不出現代化社會所需要的科學、創新、開放進取等思想觀念,隻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進行整理發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體現時代特點,獲得新的生命,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個揚棄中西文化創造“新文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雙重文化意蘊,既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過程,又是中國民族文化現代化的飛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對中國社會和民族文化來說,是得到改造和走向進步的過程,是中國民族文化自我更新、推陳出新的過程;對馬克思主義來說,則是尋找新的生長點和再創造的過程,是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自鴉片戰爭以來,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開始了學習西方走向現代化的艱難起步。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近代文化選擇的曆史邏輯,也是中國文化走向現代性的必然產物。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善於批判地對待中西文化,對傳統文化進行根本改造,汲取其民主性精華,淘汰其封建性糟粕,對傳統文化加以提煉、改造、弘揚,從而成為民族新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們站在時代的高峰,對我國的“古今中外”文化之爭進行科學的總結,先後提出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和以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總結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兼收並蓄,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為我國新時期的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這種文化不僅具有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而且具有中華民族的風格和文化形式,符合中國老百姓的思維方式、接受能力、審美取向:這種文化具有大眾化品格,打破了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藩籬,完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民族文化現代性的雙重轉型。

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文化創新的根本方式。正是由於有了馬克思主義,才使中國避免了帝國主義殖民統治下落後民族文化慘遭摧殘的命運,中國文化才得以保存和發揚。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形成和發展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營養融為一體,實現了中西文化的融合與重構,是一種中西合璧的新創造,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一次曆史性飛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正確道路。

(三)推動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價值導向和精神動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凝結和積澱而成的優秀成果,是中華文明的精華與結晶。千百年來,它推動和支撐著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曆史,為人類文明史書寫並增添了偉大而壯麗的篇章。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日益交融,與中國實際不斷結合,對中華民族精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得到了不斷弘揚和培育的過程。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創造解除了中華民族精神現代化的文化窘境

從鴉片戰爭開始,中華民族在各個方麵都遭遇了西方強勢文明的衝擊與挑戰,民族、國家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麵對這一“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中華大地上無數仁人誌士雖然經過艱辛的探索,勾畫了眾多解決危機的方案,卻都無法從根本上挽救民族危亡。直到馬克思主義這樣先進、科學的思想武器傳入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才使這一窘境從根本上發生了轉變。

中國作為後發展國家,其現代化進程是在外來壓力和影響下啟動的,在世界現代化大潮中處於被動的、消極的狀態。這種狀況使中國的現代化處於一種兩難的文化窘境之中;中國要富強、要擺脫落後挨打的局麵,必須學習西方,進行現代化建設;但如何在學習西方文化長處的同時,又不成為西方的附庸,如何應對西方價值觀向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挑戰和西方意識形態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消解,這一矛盾使中國的現代化長期難以找到正確的發展之路,中國的先進分子也陷入了無法解脫的認同危機之中。而馬克思主義產生於西方的文化土壤,但它關注的卻是全人類的解放與發展,它體現了西方文化的先進性又批判了資本主義的弊端。因此,它無可替代地成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完成近代曆史任務的必然選擇。也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解決中國革命與建設問題的指導思想,並創造性地堅持將其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促使中國的現代化從器物和製度層麵深入到精神文化層麵,解除了中華民族精神現代化的兩難文化窘境,逐漸擺脫西化的困擾,使中國人在精神上和社會現代化中從被動向主動的轉變成為可能。而中華民族精神現代化的啟動,標誌著中國現代化開始進入了全麵整體推進的階段,走上了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