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體現並促進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的接納和融合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寬容自強精神。馬克思主義隻有被中華民族文化所認同和接受,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有機契合,才能轉化為指導實踐的強大思想武器。因此,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個過程中,中國文化必須要有博大的胸懷和寬廣的眼界,才能更好地接納馬克思主義,成功地實現其中國化。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宏氣度,也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堅強奮鬥精神。從曆史上看,中華文化在寬容和吸納中得到了豐富,中華民族在自強和奮鬥中得到發展。在馬克思主義即將傳入中國之際,中華大地上開展的轟轟烈烈的追求科學與民主的新文化運動,就體現了覺悟的中國人思想上的開放和精神上的寬容。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以開放的態度歡迎並接納馬克思主義,這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寬容精神和自強精神。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和實踐,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成分的結合進而達到融合,更表現了中華文化的開放與包容。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運用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變革求實精神。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於改革、注重求實的民族,長期以來養成了勤勉務實且又善於變革進取的精神。由於中西社會曆史條件的巨大差異,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要發揮出其巨大的理論威力和指導作用,必須根據中國實際加以闡明、發揮和運用。這就要求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在腳踏實地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將馬克思主義科學地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的實踐之中。無論是中國特色革命新道路的開辟,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創,都突出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中國國情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張揚了中華民族的變革求實精神。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創新進取精神。中華民族是一個勇於進取、敢於創新的民族。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程中,中國共產黨是弘揚中華民族創新進取精神的典範。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堅定地繼承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前提下,把發展和創新作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這些思想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體現,是弘揚中華民族創新精神而結出的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沒有對中華民族精神造成破壞,相反使中華民族精神得到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精神動力。中華民族精神是貫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的一條紅線,將會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中不斷得到弘揚和發展。
3.中華民族精神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得到培育
馬克思主義在與中華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既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提出了要求,也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培育提供了寬廣的視野、嶄新的境界和有益的思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提供了實踐平台。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戰爭年代塑造的井岡山精神、紅岩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哺育的雷鋒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六十四字”創業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創造的技術成果。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中華民族的傳統民族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曆練與培育,其核心與內涵不斷得到改造、充實和豐富,其精神與實質不斷得到堅持、弘揚與發展。傳統的中華民族精神被賦予新的生命和活力,成為結合著時代主題、立足於時代要求、把握了時代特征、切準了時代脈搏、弘揚了時代旋律、突出了時代特色和體現了時代價值的當代中華民族精神。正是在這種民族精神的支撐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闖過了一道又一道難關,也正是在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偉大鬥爭之中,中華民族精神得到了豐富和發揚。
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現代思想史上最璀璨輝煌的篇章,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巍峨壯觀的豐碑。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典範,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勝利前進的指針,是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平台,也是世界上其他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參照。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進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價值還將會進一步顯現,它的璀璨光芒不僅照亮著中國大地,也必將會深刻地影響世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