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神價值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不僅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而且取得了豐碩的精神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想啟蒙,實現了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
(一)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想啟蒙
啟蒙,就是啟發理智、廓清蒙昧之義,即啟封建之蒙。按照康德的說法,啟蒙就是人從由他自己造成的不成熟狀態中走出來,從封建專製主義所造成的蒙昧狀態中解放出來。由啟蒙精神開辟的現代性核心價值觀念,如自由、平等、博愛、民主、人權、責任等成為人類社會生活的典範。中國的思想啟蒙充滿了坎坷崎嶇,救亡的急迫壓倒了啟蒙的呼號,但五四以來的現代性是中國走出中世紀、邁向現代化的重要精神力量,是政治變革的理論先導。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中國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是以“君權”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伴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西學東漸的潮流,開始了東西文明的交彙和碰撞,中國思想界開始出現新的“異端”,這就是當時以王船山、顧炎武、黃宗羲為代表的中國內生的早期啟蒙思想。經過18世紀和19世紀上半期的相對沉寂,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壯大,資產階級代言人——維新派和革命派提出了“欲維新吾國,當維新吾民”的新民說和改製革命的奮鬥目標,但是整個中國的思想麵貌卻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一批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了新文化運動,這是我國啟蒙運動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他們認為民主和科學是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兩個輪子,因此中國人“當以科學和人權並重”,以進行國民性的改造。五四新文化運動把啟蒙運動推向高潮,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批判理性的自覺,但卻具有階級局限性和形式主義的缺點。“山重水複疑無路”,馬克思主義這個智慧之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傳入並普照中華大地的。正如後來毛澤東所描述的:“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這時,也隻是在這時,“中國人從思想到生活,才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作為西方文明最高成果的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結束了封建專製主義的壓迫和思想上的萬馬齊喑,也使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黯然失色。百年來“落後就要挨打”的曆史和文化侵略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有一種屈辱感,陷入既要學習西方文明又不斷挨打的尷尬境地之中。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使中國人民真正開始了現代性的思想啟蒙。馬克思主義在影響中國社會的現實政治生活巨變的基礎上,也使中國人民的精神得到改造,使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得以重振,使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國民心理得以重構,這極大地提高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水平和文化水平,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馬克思主義的傳入是中國思想文化的一次真正思想革命。馬克思主義作為現代社會的一種理論表達,融進了西方優秀文化的現代性文明,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思想體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和實踐啟示我們,隻有中國式的現代性,隻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才能拯救中國和發展中國。
(二)實現了從西方到東方、傳統到現代的文化轉型
實現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遭遇到的首要問題。
如何實現從傳統到現代、從西方到中國的現代轉換,成為中國現代化的曆史訴求和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無論從曆史和現實的角度說,其目標是多向的。當我們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置於中國現代化的語境之中來理解的時候,我們就會很自然地得出一個十分清楚的結論,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是要使中國文化實現創造性的現代轉化。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經預言:“假如中國人對於西方文明能夠自由地吸取其優點,而揚棄其缺點的話,他們一定能從他們自己的傳統中獲得一線生機的成長,一定能產生一種糅合中西文明之長的輝煌之業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文化主體和客體相互接受重構、會通整合、文化創新的過程。其實質是利用西方現代性文明的最高成果對中國民族文化傳統的汲取、借鑒與創造性轉換,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具體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中國人民上下求索、百年夢尋的革命理論之大成和精神歸宿,是中西現代性文化合璧的結晶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贏得了特殊的地位,實現了從西方到中國的轉變;也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贏得了特殊的地位,開始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來自西方的理論,要在中國文化土壤上紮根生長、開花結果,就必須找到正確的結合點,找到正確的實現途徑和表現形式。這一結合點和基本途徑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民族文化相融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許多優秀的東西,諸如獨特的辯證思維方式,獨特的精神追求以及關於真、善、美的獨特的表達方式和風格等都早已凝聚沉澱為民族的文化心理,成為中國文化民族性的根本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