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緣 \/
人生從來都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一步步走出來的。勇敢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剩下的交給時間,哪怕每天隻做一點點,時間一長,也會看到自己的成長。不管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都要努力去爭取,就像張幼儀渴望讀書,終究在國外得以完成,人生很多時候需要經曆才能懂得。隻有吃過生活的苦頭,經曆過許多的事情,加上自己的修養和悟性,才能做到平和淡泊。
關於張幼儀奮發圖強的人生經曆,她自己說過:“我一直把我這一生看成兩個階段:‘去德國前’和‘去德國後’。去德國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國以後,我一無所懼。”梁實秋在《談徐誌摩》一文中,對張幼儀評價得最為中肯:“她沉默地、堅強地過她的歲月,她盡了她的責任,對丈夫的責任,對夫家的責任,對兒子的責任——凡是盡了責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誰說張幼儀不是才女?她形容自己的一生:“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隻用來驅趕吸血的蚊子。當蚊子咬傷月亮的時候,主人將扇子撕碎了。”
張幼儀一生恪守中國傳統道德,她曾對侄孫女張邦梅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要為離婚感謝徐誌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一個人。”她不僅心存仁恕,而且她的悟性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可悲的是,張幼儀精明幹練,她的愛情以理智的成分居多,缺乏浪漫的詩意,所以徐誌摩並不領情。
其實生命就是一種緣分,刻意追求的未必能得到,努力追求的未必能獲取。生命中的燦爛,人生中的輝煌,往往都在於不期而遇,就像張幼儀遇到了徐誌摩,但是他們都太年輕,還沒有學會理解與包容,就像徐誌摩說的,他們還沒有學會怎麼拿捏著做這個夫妻。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應該學會的是盡心盡力,得到是一種幸運,得不到也是一種幸運,因為盡心,所以總有收獲,總有進步。而得失隻是一種心境,人生是一場充滿期許的緣分,無悔就行。
\/ 遲愛 \/
女人一生不會隻經曆一次愛情,但歸宿卻隻有一個。張幼儀在53歲時,終於找到了一個停靠的港灣。“她是極有風度的一位少婦,樸實而幹練,給人極好的印象。”正如梁實秋所言,張幼儀並非沒人追,剛剛離婚不久,就有一個留學生常來看她,有一天終於開口問她,還打算結婚嗎?張幼儀的回答隻有一個字——“不。”20世紀30年代張幼儀又遭遇過羅隆基的追求,此人清華大學畢業,也曾赴英美留學。他很會討女人喜歡,又是送鮮花,又是請喝咖啡,張幼儀一概婉言謝絕。
據徐誌摩的侄子徐炎說,張幼儀一直是希望能夠複婚的。張幼儀總是把徐誌摩的油畫擺放在自己的房間裏,將關於他的信息壓在寫字台的玻璃板下麵。雖然能幹的張幼儀內心明白:隻要她願意,在很多方麵,她都可以做得比男人還好,可是一個骨子裏傳統的女人,還是會把她的第一個男人當作終生依靠。
張幼儀1949年去了香港,認識了她的房客、醫生蘇季之。這位醫生性情溫和,談吐風雅,不料老婆棄他而去,他獨自撫養4個孩子。相似的命運讓房東與房客惺惺相惜,加上住在一起,宛如一家人,難免日久生情。1953年,蘇季之向張幼儀求婚了。張幼儀先後給自己的二哥、四哥、兒子阿歡寫了信。二哥和四哥不置可否,隻有兒子阿歡的信讓張幼儀淚流滿麵,放下一顆心。信寫得通情達理,情真意切,“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