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畏 \/
在徐誌摩、陸小曼結婚後,張幼儀依然照顧徐家父母。1931年,在徐母重病後,她還以義女身份操持徐家家政。其間,她婉拒了清華才子羅隆基的追求,精心為婆婆辦理了喪事。1931年8月,徐誌摩到北平教書。11月19日,徐誌摩在濟南附近黨家莊飛機遇難,張幼儀派13歲的阿歡與八弟料理前夫後事,後又主持了徐誌摩的葬禮。
1926年10月,徐誌摩與陸小曼在北平的北海公園舉行婚禮,婚後他們回到海寧硤石,與徐誌摩的父母同住。陸小曼不拘小節的浪漫狂放,令徐家父母深惡痛絕。一個月後,徐家父母離開家鄉,到北平投奔張幼儀,他們把張幼儀當作養女,也當作心裏的兒媳。
我喜歡她回國後對待徐家二老的態度,在徐大詩人財力吃不消的時候,她這個前兒媳給兩位老人風光體麵地辦理了後事。我也喜歡她在威風八麵且輝煌地到了晚年的時候,還時刻記得自己應該是個遵守三從四德的女人。
在家從父,她嫁給了貪圖她家政治地位的徐誌摩;出嫁從夫,她很果斷地在徐誌摩變心的時候簽了離婚協議;夫亡從子,她在53歲那年遇上一個對她好的男人,準備再嫁的時候,寫信給在美國的大兒子,她說:我是個寡婦,應該聽我兒子的話。
我總覺得,人是應該有所敬畏的。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讓他敬畏的是心中的道德律例和頭頂的一片藍天。張幼儀,她自立自尊,從不依靠任何人,維護了自己作為一個女人的最後一點尊嚴。她敬畏封建禮教,尊老愛幼,一生講求奉獻,她的一生在最風光的中年也沒有得意忘形,始終遵規守紀,盡職盡責,一生都規規矩矩,不曾做任何出格的事兒。
\/ 本真 \/
股市中有一個定律,下跌帶來的疼痛感,往往是上漲所引發快感的2.5倍。張幼儀是真正痛過的,這種痛帶著一種屈辱和絕望,因為她不知道自己錯在了哪裏。但是很快,她的清醒溫和卻深刻。她明白,這是命,她沒有錯,但是她的命讓她必須要接受屈辱。同樣,這份劇痛之後,她一定會迎來與眾不同的新生。
有人說,女人一定要有五樣東西:揚在臉上的自信、長在心底的善良、融進血裏的骨氣、兩側外泄的霸氣、刻進命裏的堅強。張幼儀的沉默,帶著一種大道從簡的簡單。人生之苦,苦於繁忙,忙財富,忙名利,忙爭搶,忙計較得失榮辱,其實爭來搶去終究是空。簡單的人,隨遇而安,反而在平安中得到一份祥和,不會最後落魄孤獨,以至於像陸小曼一樣為柴米油鹽而憂愁。
張幼儀其實沒有什麼卓越的才華,論外貌顏值、知性優雅不如林徽因,嬌憨嫵媚不如陸小曼,才情靈氣不如她們倆,但她卻腳踏實地地收獲了一份事業和財富。歸根結底,她不曾負過任何人。做人的成功,在於她沒有舍棄那份真誠,她輸掉了愛情,但是終究沒有輸掉自己的良心和感恩。她清楚地知道,誰對她好,她人生有尺,做人有度,她掌握不了命運,但卻掌控了自己。她走過的路、品過的苦都是她寬容和仁慈的尺度,她最終收獲了別人的尊敬。
女人活著應該有自己的一種姿態,可以像陸小曼一樣百般嬌媚、性感妖嬈,也可以如林徽因一樣知性優雅,可以像張幼儀一樣賢惠實幹,但是唯獨不能失去了女人的本真和對生活的希望。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愛情,是同樣磁場的吸引力的如期而至。抱怨,注定會讓美好的東西繞路離開。女人可以不美,可以不媚,但是不能沒有自己的味道。晚年的張幼儀是非常有魅力的,很多優秀的男人都曾經追求過她,其實人最大的魅力是有一份陽光的心態。韶華易逝,容顏易老,浮華也終究變成雲煙。心無所求,便不受萬象牽絆;心無牽絆,坐也從容,行也從容,故生優雅。張幼儀是幹練的、雷厲風行的、務實的,她不害怕付出,因為那是她本身就擁有的持續更新的東西。她一瞬間便明白了這個世界的真相——隻能為自己而活,但是要替別人著想。她瞬間原諒了這個時代,她這一生從不計較,純真簡單地堅持了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