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張幼儀定居香港。
在香港,一個小她3歲、善良瀟灑的醫生——蘇季之走進了她冰封的世界。慢慢地,她的心融化了,她的愛複蘇了。1953年8月,孤單漂泊了31年的張幼儀與蘇季之在日本東京銀行大街一家大酒店舉行了一場盛大隆重的婚禮。54歲的新娘淡雅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紅光……
也許冥冥中,徐誌摩那單純熱烈的人生觀感召著她——為了愛,一切都是值得的。
\/ 情義 \/
有人說:喜歡向日葵的人,心裏都住著一個太陽;喜歡陽光的人,都悲觀不到哪裏去;樂觀向上的人,總有好運氣。然而這畢竟是一個現實的世界,人們總在用內心的尺度丈量著外麵的世界。在這個世上,有些人值得你對他好,有些人不值得。並非所有人都懂得感恩,都懂得你的付出。在生活中,你會發現,對一個人越好,有時候反倒會讓人覺得理所當然。相信很長一段時間內,徐誌摩是體味不到張幼儀對徐家的付出的,直到他和陸小曼的婚姻中,他的付出也同樣見不到陽光,他才明白,很多人像他一樣一直在心向太陽,默默付出。
人和人的感情,有時候就像織毛衣,建立的時候一針一線,小心而謹慎,拆除的時候隻要輕輕一拉,所有的感情就再也不見了。朋友不在多,貴在風雨同舟;情不論久,重在有求必應。所謂情真,隻要你要,隻要我有,隻要你需,隻要我能。所謂情義,不是得意時的花言巧語,而是關鍵時刻拉你的那隻手。張幼儀的一生,每次麵對徐家,她似乎永遠都在點頭。徐誌摩說求學讀書有樂趣,她就求二哥和公公放飛了自己的丈夫;後來公婆讓自己去英國陪讀,她就漂洋過海來到了倫敦;丈夫移情別戀,她懷著孩子流落到了法國鄉下;在異國他鄉,她帶著幼子,學習德語和幼兒教育;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次子死於腹膜炎,她忍著喪子之痛,繼續完成學業,回國後依然侍奉雙親公婆。
無怨無悔,一心一意。其實,一生的時間並不長,不必把太多的人請進生命。現在很多人,就像洗衣服一樣把自己扔進染缸,每次洗滌,都換了一個顏色,難得從一而終。遇到愛自己的人,學會感恩;遇到自己愛的人,學會付出;遇到恨的人,學會原諒。遇見恨自己的人,學會道歉;遇見忌妒自己的人,學會低調。張幼儀一生為人嚴謹,做人低調,遇到自己忌妒的人,學會轉化。張幼儀曾經很長時間內為自己不能去讀丈夫喜歡的女人讀的那樣的學校而耿耿於懷,但是顯然,她後來已經從這種自卑和仇恨中解脫了出來。遇到不懂自己的人,學會溝通;遇到自己不懂的人,學會理解。張幼儀後來跟徐誌摩成了好朋友,她曾說,如果早些年是這個樣子該有多好。在她還是他妻子的時候,她不敢表達自己,她從來未曾讓丈夫懂得自己內心的渴望。
生命兜兜轉轉,本來就是一場無常。當明白了人生的無常,就不會輕易張揚,張幼儀出場平凡,但是她刻苦勤奮,風光之時,她也戰戰兢兢,她明白,今日華麗風光,明日可能浪跡一場。她也從來不曾悲傷,她知道,就算是現在愁雲慘淡,但終究有一天會雲淡風輕,漫天陽光。人生得失,有時候不過是煙花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