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在德國,不再畏懼(2 / 2)

德國5年,張幼儀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1926年夏天,八弟張禹九接張幼儀回國。與此同時,拋棄妻子的徐誌摩並不好過,陸小曼揮金如土,還和翁瑞午鬧出緋聞,被小報記者傳得沸沸揚揚。徐誌摩疲於奔命地講課賺錢。就在這對著名的才子佳人糾纏於亂糟糟的感情中時,張幼儀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女子商業銀行,出任副總裁。她把辦公室設在了銀行大廳,職員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讓瀕臨倒閉的上海女子儲蓄銀行起死回生。

自此,張幼儀一生的事業,揚起了新的風帆。

\/ 本心 \/

王陽明說:“人胸中各有個聖人,隻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信念人人都有,這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怎樣做,最可靠的還是聽從自己的內心。張幼儀跟隨自己的內心,意誌堅定,堅持自我,特立獨行,不斷修行,終究至善圓滿。

有人說,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1902年,27歲的詩人裏爾克應聘去給62歲的雕塑大師羅丹當助理,卻看到羅丹竟是一個整天孤獨地埋頭於畫室的老人。他問羅丹:“如何能夠找到一個要素,足以表達自己的一切?是什麼讓某些人變得與眾不同?”羅丹沉默了片刻,然後極其嚴肅地說:“應當是工作,隻有工作。還要有耐心。”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想著一夜成名,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沒有那麼痛快。”這句話其實耽誤了很多人。如果人生是一次馬拉鬆長跑的話,那前1000米是否跑第一就沒有那麼重要了。張幼儀很明白,她人生的重點在於做事業,腳踏實地做個實幹家。

晚年她寫信給兒子,說想要找個老年伴侶。她這一生,就算是再次婚嫁,也是在公婆和父母去世後,丈夫死後,兒子也都結婚後。然而,她的哥哥們,卻還是難以果斷地下決定。人生走走停停,就是一場經曆,很多人一輩子都在改變上掙紮,這種掙紮就像起床前的難受,畢竟被窩裏太溫暖了,睡著的姿勢太舒服了。很多人其實知道希望在未來,就像陸小曼吸食鴉片後,徐誌摩多次勸她鼓起勇氣戒掉,重新開始新的生活,為了他們的未來。然而,陸小曼終究為了所謂的身體要舒服,沒有戒煙。未來太遙遠,她迷戀於當下她那個舒適的交際圈,她那麼聰明,應該不是眼光不長遠,隻是眼光在未來,人的腳步卻永遠在近旁,她走不到她的未來去。

而張幼儀不同,她沒有舒服的環境,永遠在居安思危,所以孤苦伶仃的日子練就了她一身獨立自強的本領。有人說,吃苦的人,沒有悲傷的權利。我想,當生活的離別和悲傷成為習慣,人應該也會產生免疫力的。

張幼儀很明白,她的丈夫從來都沒有給她寫過一首美麗的詩,他在她身上找不到感應的磁場,他們沒有對流的靈感。這也注定了她的圓滿隻能從腳踏實地中求得。顧城曾經說過:“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意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張幼儀在沒有自由中尋求自我,在沒有開始中繼續行走,然而她走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生。她在馬拉鬆賽場上,是最後那個揚起勝利旗幟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