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待 \/
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時間來成長。張幼儀相信,隻要虔誠等待就一定可以等來花開。虔誠地等待,播下種子,然後等待花開。時間若是沒有到,什麼也不會發生。
1924年,張幼儀沒有頹廢,雇了保姆,自己刻苦學習德文,進入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拒絕異性追求,潔身自好,獨自撫養彼得。彼得夭折後,她收起怨恨,起身上路,德國的孤苦無依和韜光養晦,為她回國大顯身手積蓄了資本。1926年夏,張幼儀被八弟張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帶長子阿歡去北平讀書,直到張母去世,她攜子回滬。此時張嘉璈已經是中國銀行副總裁,並主持上海各國銀行事務,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號(華山路範園)送給張幼儀,使她在上海衣食無憂。
徐家二老待幼儀勝過親生女兒,為了表明誠意,徐申如將家產一分為三:兒子徐誌摩和陸小曼一份,孫子徐積鍇和張幼儀一份,他們老兩口一份。實際上,自從幼子彼得在柏林夭折後,徐誌摩也開始對這位脫胎換骨的“鄉下土包子”刮目相看。
張幼儀與徐誌摩離婚後,在柏林求學期間,曾有適齡男子追求她,她的回答很簡單:“我還不想結婚。”那時,四哥張嘉璈告誡她,為了保住張家的顏麵,她在未來5年裏都不能叫別人看見跟某個男人同進同出,以免別人認為徐誌摩與她離婚是因為她不守婦道。不公平的是,張幼儀如此嚴格自律,徐誌摩那邊卻變本加厲地風流快活,他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林徽因出嫁了,他卻追到了陸小曼。
陸小曼的父親叫陸建三,是中國早期的留日學生,北洋政府時期,在財政部當過賦稅司司長。那是個很有權勢也很有錢的職位。陸小曼在少女時代,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北平的法國聖心學堂念書,是學校的“校園皇後”,家裏又請了英國女教師專門教她英文。她天生麗質,俊俏可愛。她十七八歲的時候,就已經是北平社交界的名媛了,很多外交場合都邀請她出席。
陸小曼生活奢華,出入社交場合,在學校期間被外交部選中成了北平名媛。後來,胡適評價她是“北平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看後來徐誌摩的書信,常有勸陸小曼節儉度日的話。很多人都同情徐誌摩而責怪陸小曼,說如果陸小曼勤儉過光景,徐誌摩就不會那麼疲憊地北平到上海飛來飛去,也就不會坐飛機遇難了。飛機失事,誰也料想不到,就是小曼再節儉,徐誌摩隻坐一次飛機,也有可能遇難。名媛就猶如名花,是要精心嗬護的,也就是說,像陸小曼這樣的女人,本質上就要破費錢財的。這個在他們確定結合的時候,就要有心理準備。當然作為一個妻子,她也有義務去了解自己的丈夫,做出一些改變。這才是兩人結合的意義,而不隻是卿卿我我和談情說愛。
徐誌摩追求的理想愛情,在現實生活中遭遇了寒冬。而張幼儀不同,她隻活在當下,她等待而沉默。梁啟超在徐誌摩和陸小曼的婚禮賀詞上講:徐誌摩性情浮躁,以至於學術上一事無成;用情不專,以至離婚再娶。而張幼儀不同,她的等待很慢,細水長流,慢成了一生。
張幼儀不同於其他的留學生,她得用一種安穩的心態待在德國讀書,因為她是一個離了婚的女子,她必須比常人多付出上百倍的努力,以期換取一分收獲。也是在那段時間裏,張幼儀的幹練、堅強漸漸顯露,她重新找回了自信,找到了人生的支撐點。去德國以前,她凡事都怕;到德國後,她變得一無所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