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愛 \/
有人說:“當上帝給你關閉一扇窗的時候,他一定在另一個地方給你打開了一扇門。”人類社會的萬事萬物皆有利弊。一個人有好也有壞,好遠大於壞,就說明他是一個好人。林徽因說徐誌摩是一個善良、能吃委屈的紳士,但是從徐誌摩與張幼儀的夫妻關係中卻很難看到他紳士般仁慈的品性。在這段婚姻中,張幼儀卻把悲傷經曆轉化成自己的精神財富,逆襲了幸福的人生。我總覺得一個人心靈成熟,在於體味到生命最真切的痛楚後還能樂觀笑對人生。人的一生很難說不會遇到坎坷,張幼儀一生未曾窮困潦倒,但是她的圍城7年卻在無愛中飄搖,使她的人生遭遇重創,她選擇了從容麵對,從中得到生命中對悲傷的體驗,這成了她後來能夠在生活中時刻保持高度理性和清醒的警鍾,她學會了一個人應對生活的兵荒馬亂,這段痛楚終究化作她生命中的財富。
對於一段一開始就沒有長遠性的婚姻而言,回頭和終結都是痛苦,腹背受敵。《人類世界的秘密》中講:“人類是地球生命物質的高級代表。生命的物質一切行為目的不外乎三種:生存、繁殖、進化,其他都是進化出來的表象。”
張幼儀像一朵低調而華麗的黑玫瑰,一直都卓越而不張揚,愛得熾烈而深沉。在一切與生命有關的活動中,愛最能讓人感動,也是最偉大的。徐誌摩這塊執拗的冷鐵,最後也在婚姻的捉襟見肘中,感悟到了原配的體貼與溫暖。愛,像整個宇宙的某種靈魂啟示,它是生命物質盛開的花朵,就像氧原子與氫原子結合成為水分子一樣,它的新生充滿希望。
羅素曾在《我為什麼而活著》中講道:“有三種簡單而無比強烈的激情左右了我的一生: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難以遏製的同情心。……我追求愛,首先因為它使人心醉神迷,這種陶醉是如此的美妙,使我願意犧牲所有的餘生去換取幾個小時這樣的歡喜。我尋求愛,還因為它解除了孤獨,在可怕的孤獨中,一顆顫抖的靈魂從世界的邊緣看到冰冷無底死寂的深淵。最後,我追求愛,還因為在愛的交融中,神秘而又具體而微地,我看到了聖賢和詩人們想象出的天堂的前景。”徐誌摩追隨羅素,也追求純粹而唯一的理想愛情,然而他在現實生活中卻屢屢碰壁,夢中繆斯並沒有在現實生活中垂青於這位執著而熱烈的詩人,它給了他重重一擊。
而對生命一直心靜如水的張幼儀,一個看似對生命和生活沒有任何反抗的女人,反而總能以柔克剛,真正地戰勝生活,成為贏家。有人說,最圓滿的愛情是死亡造就的完美情人,女人在回憶中慢慢老去,如徐誌摩離去後陸小曼的獨善其身,如林徽因掛在床頭的那一絲自我折磨。但是張幼儀,她沒有得到任何關愛,她燃燒不到自己的那份神經,她還一直堅守在原點耕耘責任。這種大氣,恐怕是隻有原配才能擁有的氣度吧。
經曆過塵世紛擾的世人,都確信一個真理:大道至簡。越簡單,越幸福。張幼儀早就看到了這種生命的本質,幸福歸根結底來自於自己的心安。她一直生活大致平靜,其實胸中總有波瀾,她一直憋著一股倔強的勁兒,要證明給那個生命中鄙夷自己的男人看,他說自己是舊社會女人,她偏要在國外省吃儉用,成為張家第一個留過洋的女孩子。她就算是在異國他鄉,被丈夫拋棄,身懷六甲,她也未曾輕生。而一向總能如己所願的徐誌摩,最後的幸福感已然還在風雨中飄搖,幸福感其實隻是一種內心的感覺,它不會跑,如果不能真正讀懂愛和幸福的真諦,一個人的幸福感是不能穩定的。她,也難以做到心如止水。
而張幼儀顯然是一個讀懂了生命個中奧妙的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