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附錄:為什麼「大中國」被「小日本」侵略(2)(3 / 3)

自古以來夢寐以求的滿洲,就這樣失手了,日本人痛心疾首,開始對“歐化”反思。

反思的結果,使明治時代一批“歐化”的自由主義思想家,從思想上發生了急劇轉化。

以宮崎滔天的老師德富蘇峰為例,戰前,他是一個“以平等為堡壘,以自由為槍炮”的“文明紳士”,以為“理之所向,天下無敵”,可還遼一事,使他受到“創深痛巨的感化”,痛感“公理”虛弱。

因此他決心“皈依於實力之福音”,從此以“帝國主義急先鋒”自命。

11.走出天下觀

問:日本人說,近代以來,有兩場戰爭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是哪兩場戰爭?

答:一場是日清戰爭,這是日本人說的,我們稱之為甲午戰爭;另一場是日俄戰爭。

日本人認為,經過日清戰爭,“唐化”便告終結了。因此,他們不僅不稱清朝為中國,甚至也不稱“驅逐韃虜,恢複中華”的中華民國為中國,而是根據梵文和英語,改稱中國為“支那”。起初,算是國際慣例,中國人還能接受,後來受了神道天下觀的影響,就轉化為蔑視了,因此,“支那”和“China”有區別。

日本戰敗以後,還稱中國為“支那”,引起中國人民反感,中國政府曾要求它改稱“中華”,日本人說,稱你們為“華”,那我們不就是“夷”了?可見他們的思想上還有“華夷之辨”的陰影。

問:日俄戰爭對日本文化有什麼影響?其影響是不是導致日本發動“二戰”?

答:日本人認為,日俄戰爭的勝利,帶來了日本文化的主體性的覺醒。三國幹涉還遼以後,日本人開始對“歐化”進行反思,那還隻是從合理性和正義性方麵進行反思,日本文化的超越意識尚未覺醒,日俄戰爭勝利以後,激發了日本文化的超越意識,他們認為,“唐化”不行,“歐化”也不行,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軍國主義的大旗下,日本文化“神道化”了,形成了一種“神道天下觀”的文化。

這樣的文化主體性,使“短小性”的日本文化迅速膨脹為八紘一宇的“世界的世界”文化,以高山岩男等人為代表的“文化類型學”,將粗俗的“神道天下觀”,提升為一種精致的文化哲學。

問:精致的文化哲學能掩蓋粗俗的軍國主義的本質,但不能挽救它必然滅亡的命運,對嗎?

答:當日本沿著“神道天下觀”的道路逐步邁進時,中國也早已開始了國際化和民主化的曆程,已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天下了,像元朝和清朝那樣,到中國來打天下、坐天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國際化的近代中國能使三國幹涉還遼,國際化的現代中國能在抗戰中取得最終勝利,國際化的當代中國和日本,隻要能從王權主義的天下觀裏徹底走出來,就能在中日友好中,共同維持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問:日本戰後民主改革,從天下觀裏走出來了嗎?

答:大體上走出來了,因為天皇聲稱:他是人,而不是神。但日本文化還留著神道的尾巴,參拜靖國神社就是一例。神道根柢,在於《古事記》的神話,那是一種神性的文化,而非人性的文化,是一種反人文主義的文化。神話中的神,沒有經過道德的洗禮,是超是非、超善惡、超人性的,他們無拘無束,殺來殺去,有一種殘酷之美,“二戰”中,日軍嗜殺成性,以殺為美,就是這種神性文化帶來的惡果。

神性文化帶來神權國家,而神權國家就要擁有天下。日本文化要從“神道天下觀”中走出來,就要用人性文化取代神性文化,用民權國家取代神權國家,建立一種真正的市民化的“小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