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歐化”救了日本
問:可近代日本還有另一麵,侵略性的一麵,你怎麼看?
答:日本曆史好像有個慣性,一旦集權,就要征韓。大化改新時曾征韓,結果與唐朝一戰;豐臣秀吉剛結束戰國時代便來征韓,結果與明朝一戰,這兩次征韓,都以失敗告終。
德川幕府也想征韓,可想一想前車之鑒,便隱忍不發。啟蒙思想家,如吉田鬆陰等,都曾議過征韓,提出“失之於歐、美者,要從韓、滿補回來”,明治當局定國策,首當其衝,便議征韓。西鄉隆盛力主征韓,而岩倉具視、大久保利通反對,他們主張“內治優先”,並勸說天皇傳旨,迫使西鄉等人辭職,史稱“明治六年政變”。而其時中國,國勢中興,曾、左還在,湘、淮軍能戰,左宗棠率老湘軍西征,連俄國也退避三舍。左與西鄉,皆一時之名將,能於此時一戰,肯定壯觀。
可惜,我們在曆史上看不到這一筆。此時,日本國力不足,一戰,必然重蹈覆轍。而且此戰一開,曆史的主動權便握在了士族的手裏,如一戰而敗,日本又要回到曆史的老路去循環。
恰於此時,日本使團歐遊歸來,促使國策從征韓轉入內治,“歐化”從此開始。不久,西南戰爭爆發,明治當局還從清政府那裏得到了10萬發子彈,此乃天佑日本!
甲午戰爭後,李鴻章在簽訂《馬關條約》時,對伊藤博文說:中日兩國,同文同種,利害攸關,應互相提攜,共同進步,以防止白人東侵。這番話,說給談判對手聽,真是自作多情!
他不知此時的日本,早已“脫亞入歐”,以緊跟列強、入侵中國為目標。明治政府並未放棄征韓,而是跟著列強來瓜分,因此,征韓成了“歐化”的一部分。
10.日本人的天下觀
問:在入侵中國方麵,日本後來居上,是什麼原因?
答:因為列強相互製衡,隻好適可而止,而且他們將清朝作為主權國家來對待,所以還要按國際法辦事。隻有日本還在用天下觀的眼光來看中國,認定中國是個天下,不是主權國家。
天下是個開放的世界,誰的武力強,誰就可以去打天下,誰的德行好,誰就可以坐天下。
既然同文同種的蒙古人、滿洲人都能去打天下、坐天下,為什麼同樣同文同種,而且在武和德兩方麵比他們更好的日本人,不去打天下、坐天下,反而要等著西方列強來瓜分呢?
問:日本人是不是還有自己的一套天下觀?
答:是的。日本人的天下觀是:征韓、取滿洲、入主中原,然後稱霸世界。開始的時候,還是一種戰略觀念,後來便有以神道為中心的文化哲學和曆史觀參與進來,使其在理論上更為豐滿。
問:日本人這一套天下觀念,何時開始形成?
答:征韓的念頭由來已久,“唐化”以前就有,可日本“唐化”的天下觀,還是以中國為中心。元朝據中國,日本不承認;明朝“驅逐韃虜,恢複中華”,日本又回到中國天下觀;清兵入關,占有中國,日本又不承認,遂以中國自居,到了明治時代,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天下觀。
問:天下觀與“歐化”豈不互相衝突?
答:這就是日本人的本事了,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像橢圓,可以有兩個中心,明治時代的日本,用“歐化”對待西方,用天下觀處理東方,並行不悖,各得其所。問:可是在處理國際事務時還是會發生衝突,對嗎?
答:這一點,在甲午戰爭後的三國幹涉還遼一事中表現得極為明顯。日本人不懂得中世紀的天下觀必然要與近代化的國際觀念相衝突,而李鴻章卻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本來,日本人以為他們“歐化”了,列強應該支持他們,可沒想到列強反過來限製日本,日本隻好將中國東北三省換了3000萬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