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再版後記(1 / 1)

《國權與民權的變奏——明治精神的結構》出版以後,我的朋友龔穎女士,建議我寫一本關於日本“五道”的書,哪“五道”呢?花道、茶道、書道、香道、武士道。龔穎女士在日本留學多年,很了解日本,對日本儒學有研究,寫過日本“朱子學”的開山林羅山的研究文章,還翻譯了古文辭派荻生徂徠的著作,她的建議當然很好。我要她和我一起做,她說,手頭上有項目沒完成,真可惜!

我將想法整理了一下,就動筆了,先寫了一個提要,暫定書名為“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生活底色”,將“五道”一一列出,各敘兩句,大意如下:日本人修身養性,全然不是得意忘詮的意境,而是在一種形式化的過程中,品味形式本身,抓取生命形態瞬間的真實,不但要悟,更要去做。

中國人以為“道”在天上,把“道”降解了,化為百姓日用,而日本人則將百姓日用儀式化,通過儀式講述人生的真諦,將日常升華為“道”。中日兩種文化,一是“大而化之”的,一是“具體而微”的。而日本人的“五道”,就都是“具體而微”的,而且儀式感很強的。

茶道,講究瞬間的味覺體驗。濃似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將小小的茶室放大為時空的禪場,暗示著聚友喝茶的空間裏的瞬間緣分,人生無常,也許他日天各一方。在“品水”中,顯示出那份無待的高貴和無常的淡雅。

花道,講究瞬間的視覺感受。這種感受與朱熹的“格物致知”不同,與中國人的自然觀也不同。插花是在一枝、一葉、一花的禪覺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諧統一,素樸淡雅乃生命之質,而“靜雅美真和”為花道的本質。

香道,講究瞬間的嗅覺體悟。香煙繚繞升騰,又消失於無形,恰似世事無常的幻象,靜觀嫋嫋的虛無,嗅品聞香尋找心目中的生命景象,以求得精神的安寧。歸旨在於鑒賞香木的微妙差異中,獲得精神的放鬆和嗅覺的審美靈敏。

書道,又稱入木道或筆道,追求力量和速度之美,趨於武士刀法境界。武士道,所謂“武士道者,死之謂也”。對死深思熟慮,很像存在主義。

武士的刀法,講究簡潔、明快的動力之美,於死的瞬間,獲得審美的高峰體驗和人生的終極意義。因此,武士道是一種死的美學——落花之美。

日本人凡事都要講道,近世一葉吹西風,“和洋合奏”出西道。現在書已完稿,讀者一眼就可以看出,我沒有按照原來預想的五道來寫,書名也改了。從積極的方麵來說,是我找到了一種新的寫法,即從思想史的視角,以花的象征性貫穿諸道,而使行文有縱深感。本書55個題目,以“花有神性”開篇,以“落花一瞬”結尾,似乎有一種貫穿其中的內在韻律,而沒有采取人們一下就會想到的那種五道平行的寫法。應該說,這種寫法更難,更有味道,但也有不足,那就是它難以麵麵俱到。例如,原計劃寫的書道和香道,就被擱置下來。而原計劃裏沒有的俳道,卻跟著我思想的內在韻律,那麼自然地走來了。

本書的寫作方式,對於我來說是一種嚐試。它與我原來出版的那幾本學術著作在寫法上有所不同,雖然也有學術的底蘊,但在寫法上更為自由,用了詩化的筆調而趨於審美了。與時下流行的隨筆也不相同,隨筆大抵是一個題目寫一篇,而我卻是55個題目一以貫之、一氣嗬出,書之大體又接近於專著。

這樣的寫法,我是第一次,心裏沒有底,剛好老同學孟憲實、宣紅夫婦來我家,將書稿給他們看了。他們說,出版這樣的書,不光編輯要有眼力,出版社還要有魄力,既要有眼力,又要有魄力,也許北大出版社比較合適。於是,他們將我的書稿推薦給了北大出版社的劉方老師。感謝劉方老師,她居然很欣賞我的嚐試。就這樣,以這樣一種出版的方式與北大同人們合作了一次。

從2007年本書初版,如今已是第七個年頭了,出版社一印再印三印,書店裏還是沒有了。喜歡這本書的朋友屢屢詢問,何時再版?

在我的書中,這本書得我偏愛,也就不惜花了好多力氣,為它尋找可以庇蔭的綠植。有很多朋友願意為它提供最美的製作和裝幀,並為它做了很多工作,令我感激,在此一並道謝。中信出版社社科分社社長王強和他們的一位美麗的同事何寅小姐,親自光臨寒舍,表達了出版本書的誠意。在得知這本書已經給了另外一家出版社後,何寅小姐在為本書祝福的同時,還是堅持認為這本書就應該是由她來獻給讀者的,她表示在無望中為本書守望。在後麵的往來接觸中,何寅小姐對本書的熱愛,以及她的耐心和誠懇深深打動了我,更何況她對出版事業的理想主義的職業操守,讓我特別感動。書有書緣,最終這本書還是來投奔它的有緣人了。承蒙中信出版社厚愛,將本書列入再版計劃,感謝中信出版社。

還要感謝那些喜歡本書的讀者,正是他們給我們以再版的信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