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日本為什麼看不起蒙古人,理由還是華夷之辨,對麼?
答:對。日本以蒙古為夷,元為夷朝而據有中國,是可忍而孰不可忍。日本心目中的中國是唐朝,唐朝亡於內亂,日本還能接受,可宋朝亡於夷,它就不能接受了。日本也有內亂,但日本從來沒有亡於夷,宋朝可以亡,而中國不能亡,這樣,它就以中國自居了。
問:日本與宋朝友好,卻從未建立朝貢關係,是不是對宋朝也有些看不起?
答:春秋大義,尊王攘夷。而宋朝不僅未能尊王,王反而被夷人擄走;不僅未能攘夷,反而亡於夷,先亡燕雲十六州於遼,再亡中原於金,最後亡全國於元,它當然看不起。日與宋友好,好在利上,不在義上。南宋不圖中原,卻開發海域,推動海上貿易,日本一衣帶水,自然跟著獲利。
問:有人認為,元的入侵,其後果之一就是導致了倭寇,是這樣嗎?
答:徐繼畬也是這樣認為的,其實是誤會,南宋時便有倭寇,而有明一代的倭患,則另有其因,並非出於“輕中國之心”。當時,日本處於南北朝時期,北朝與明建立了朝貢關係,搞勘合貿易,南朝沒有這項利權,就鼓動浪人武裝走私,破壞北朝的勘合貿易,因其混入海盜中,沒有實據。
而所謂倭寇,主要還是那些習慣了海上自由貿易的商人,由於海禁,自由貿易變成了走私,其中有日本商人,而更多的是中國商人,他們有家難回,就做了海盜,雇浪人來做保鏢,就成了倭寇。
浪人的由來,緣於日本的長子繼承製,財產被長子繼承了,其他兄弟沒有財產,要自己去謀生,他們浪跡天涯,尋求活路,就變成了浪人。中國是財產分家製,兄弟每人一份,所以沒有浪人。
問:可不可以這樣說,到了明朝,日本又恢複了對中國的文化認同?
答:是的。日本人對於明朝還是佩服的,因為明朝能“尊王攘夷”,將蒙古人趕到大漠了。
我們試舉一例,可見其誠意。明成化年間,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自稱日本國王,兩次遣使入貢,貢物有刀、槍、馬匹等,還致書中國皇帝,先歌功頌德,然後提出請求,求什麼呢?一是錢,二是書,“今差使者入朝,所求在此耳”。錢連數目都有,“願得壹拾萬貫”;書也開了書單。
日本求錢求書,並非存心要占便宜,沒有文化認同,日本決不這麼做。
8.宮崎滔天有代表性
問:日本後來也不與清朝往來,為什麼?
答:這一點,徐繼畬也談到了,他說,二百年間,日本與清朝沒有往來,可原因是什麼,他沒有說清楚。其實,日本對待清朝的態度,就像對待元朝一樣,不把清朝當中國,反而要以中國自居了。
因此,他們收留中國抗清誌士,支持鄭成功抗清,直至近代,還支持孫中山革命。
問:據說,日本人很佩服孫中山,有不少浪人追隨孫中山革命,對嗎?
答:就因為孫中山要“驅逐韃虜,恢複中華”,這在日本人眼裏,就是“尊王攘夷”了。
孫的追隨者中,有個著名人物,名叫宮崎滔天,他將自己追隨孫中山的經曆寫了一本書,名為“三十三年落花夢”,此書至今讀來,仍令人感動。他的個性很像中江兆民在《三醉人經綸問答》中的“豪傑君”,具有武士的“反骨”和儒者革命精神,他在孫中山身上,找到了對中國的文化認同。
在他看來,孫中山的革命綱領,符合明治時代的精神,先“尊王攘夷”,然後“建立民國”。可中國沒有王,根據儒家革命論,唯革命者為王,追隨革命者,就是“尊王”,而排滿就是“攘夷”。
他投身中國革命,很像拜倫在希臘,那是一種刻骨銘心的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