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們要反省
問:中日關係是個大話題,很多人都在談,談了很多觀點,你怎麼看?
答:我以為,中日戰爭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教訓太多,而我們自身對於這場戰爭卻缺乏真正的反省,我們要求侵略者反省,其實我們自身更應該進行反省,因為我們受害更深。
問:當國人都在憤怒聲討時,你強調自我反省,似乎不合時宜。
答:譴責是必要的,但一味的譴責,不過是弱者的叫喚,真正的強者,要自我反省。戰爭早已過去,不管怎麼說,我們是勝利者。我不反對當年“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但在和平發展的今天,唱這樣的進行曲已不合適,我們要用理性麵對曆史,對日本進行再認識。
2.日本文化裏有“兩個日本”
問:中日兩國,同文同種,環顧東瀛,漢化之深者,無逾日本,為什麼侵略中國的反而是日本?這是日本後來西化造成的,還是漢化留下的病根?抑或兼而有之?答:我想,還是兼而有之吧。日本文化裏麵,有兩個日本,一個是“唐化”的日本,另一個是“歐化”的日本。這兩個日本,在文化裏麵老打架,而土生土長的日本,在文化方麵雖然覺醒,但還沒有獲得主體性。
日本有過兩次文明開化,一次是“大化改新”,謂之“唐化”;一次是“明治維新”,謂之“歐化”。“唐化”,為中國唐朝文化所化;“歐化”,為西方文化所化。
唐朝是中國武力強盛時期,文化除了有尚武的精神,還有擴張性,“唐化”
的日本,自然也就得了這樣的文化基因。近代歐洲,進入了帝國主義時代,文化也極具擴張性。
這兩種文化的擴張性,在日本文化裏膨脹起來,使“小日本”承載了過分沉重的“大和魂”。
3.“唐化”的日本
問:你能給我們講一下“唐化”的日本嗎?
答:可以。日本第一次文明開化是“唐化”,由聖德太子的《十七條憲法》開了先河,憲法第一條就是“以和為貴”,顯然受了儒家思想影響;第二條是“敬崇佛教”,這兩條都是倡導中國文化,第三條才是“服從天皇”,可見當時天皇的權威還不行,需要借助中國文化的影響。
問:派遣唐使也是從聖德太子開始吧?
答:是的。不過,那時唐朝還沒有建立,應該叫作“遣隋使”才對,但日本人認同唐朝,所以統稱為遣唐使。他四次遣使訪隋,帶來了“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的問候。後來,又派留學生、留學僧赴隋,國書中有“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之語,在日本曆史上首次出現“天皇”稱號。
問:日本“大化改新”是由遣唐使來推動的吧?
答:是的。太子死了以後,“和為貴”行不通,皇室發動了一次政變,由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策劃,滅了飛揚跋扈的外戚權貴蘇我氏,剛好遣唐使陸續回國,他們就用遣唐使,推行中央集權的“大化改新”,從製度上進行“唐化”,官製、兵製、田製、戶籍製、賦役製都“唐化”——中央集權了。
問:一旦天皇集權了,日本就要對外擴張,對吧?
答:對。中央集權後,日本國力有所增強,又出兵朝鮮半島,幹預朝鮮三國紛爭的局麵,結果與唐朝發生衝突。唐朝支持新羅,日本扶植百濟,百濟聯合高句麗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於是,唐朝出兵滅了百濟,學生跟老師也打了一仗,結果一戰而潰,退回國內,遣唐使從此中斷。
後來中大兄皇子繼位,為天智天皇。他死後,弟弟與他兒子之間又發生戰爭,兒子兵敗而死,弟弟爭得了皇位。不久,恢複了遣唐使,日本“唐化”,經曆了約一個世紀。